麻醉在肝惡性腫瘤手術中的應用與管理:全科醫療的實用指南
在醫院里,每次談到“手術”,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會不會疼”,隔壁病房的家屬也常在門口小聲議論,“麻醉能不能放心?”其實,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心里最關心的問題都差不多。麻醉并不是遙遠的技術詞,而是我們每一個家庭都可能遇到的重要健康環節。尤其肝惡性腫瘤的手術,麻醉貫穿著患者的安全與恢復。接下來,咱們具體聊聊,麻醉在肝惡性腫瘤手術中的作用、相關風險以及生活中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01 麻醉:肝惡性腫瘤手術的“幕后英雄” ??
有人覺得麻醉只是讓人“睡一覺”,手術完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它就像手術舞臺下的燈控和樂隊,雖然不在聚光燈下,卻主導氛圍和流程。麻醉的任務不僅僅是讓患者無痛感,而是全方位保證生命體征的穩定,為外科醫生創造安全操作的環境,同時減少手術帶來的壓力和風險。
比如,如果一個病人的血壓在手術中突然下降,麻醉醫生會立刻調整用藥或液體支持,把患者從風險邊緣“拉回來”。術后,麻醉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人逐步恢復到清醒和安全的狀態。
有研究指出,麻醉管理直接關系著肝癌等重大手術的安全系數(See: Ng K, et al., "Anaesthesia for hepatic rese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17)。這提醒大家,手術能否順利,麻醉絕非“配角”。
02 手術前:全方位評估,安全打底 ??
說到麻醉準備,其實遠比大家想象的要細致。一般術前1-2天,麻醉醫生會詳細問詢既往病史,比如有沒有心臟病、高血壓,家族里有人麻醉過敏嗎?患者平時吃什么藥,最近有沒有特殊的身體反應,還會檢查血壓、脈搏、心肺功能等基本指標。
以一位61歲男患者為例,他身高168cm、體重78kg,沒有明顯過敏史。術前檢查發現,沒有皮膚黃染或腹部包塊,肝臟和脾臟也未見觸及異常。這些細致的記錄和觀察,是保障麻醉安全的第一步——醫生根據每個人的獨特狀況,量身定制麻醉方案,而不是“同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 既往疾病史的了解,規避麻醉風險。
- 評估當前用藥情況,避免藥物相互影響。
- 身體檢查(如心電、肝功能、血常規等),精確掌握基礎狀態。
- 針對高齡或特殊患者,可能還安排進一步影像學檢查,如CT、MRI(Nguyen MH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19)。
所以,不要覺得術前反復問病史、做檢查是小題大做,這是在為手術安全“鋪地毯”。
03 哪些麻醉方式?怎么選? ???
很多患者和家屬都關心:“全麻是不是一定要用?局部麻醉行不行?”其實,肝惡性腫瘤的手術方案會根據創傷大小、手術時間和患者情況選擇。常見的有全身麻醉(俗稱“全麻”)和區域麻醉,比如“硬膜外麻醉”或特定神經阻滯。
- 全身麻醉:讓患者完全失去知覺,全身肌肉放松,通常配合機械通氣。適合需要開腹或手術時間較長的肝腫瘤切除。
- 區域麻醉:通過麻醉某一段神經,讓局部區域失去感覺,比如下腹部、腰背麻醉等。某些微創手術或小切口可用,結合全麻則起到增強鎮痛、減少全麻藥劑量的效果。
一些患者可能身體狀況不允許長時間全麻,這時組合或調整麻醉方案,為的就是降低風險、加快恢復。醫生會綜合各種信息,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清楚。
簡單來說,選哪種麻醉,是“量體裁衣”,沒有絕對統一答案。關鍵看手術復雜度和個人狀況。
04 手術臺上:麻醉醫生“盯全場” ??
進入手術室那一刻,患者交給了麻醉團隊。整個過程中,麻醉醫生不是“打一針人就走”,而是像司機一樣隨時調整油門和剎車,關注每一個細小變化。
- 生命體征實時監測:血壓、心率、呼吸、氧飽和度,每一項都在儀器上直觀顯示。如果出現輕微的變化,醫生能及時發現并調整用藥。
- 疼痛和意識評估:手術創傷會引起身體反應,麻醉醫生需判斷鎮痛是否到位,發現不適會加以干預。
- 急性變化處理:如突發心律不齊、 出血等意外,麻醉團隊能第一時刻采取措施,切實保障安全。
現實生活中,有些麻醉風險并不起眼,比如新陳代謝慢的患者,可能藥物殘留時間長,術后蘇醒慢一些,這類細節都離不開術中的動態管理。
根據英國麻醉學雜志的一項分析,肝手術中的麻醉調控水平,影響患者并發癥幾率和術后康復時間(Ng K, et al., 2017)。
05 蘇醒后:恢復監護助力康復 ??
手術結束,麻醉并未“收工”,這時患者會被送到恢復室(PACU),由專業團隊持續觀察。這個時期的關鍵,是避免麻醉后并發癥,比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意識混亂等。
- 術后幾小時內,會密切監測呼吸和血壓,確保沒有反常。
- 面對輕微的疼痛、昏沉,醫生會輔助鎮靜和鎮痛藥調整,使蘇醒過程更加平穩。
- 觀測到不適反應時,及時對癥處理,保證患者安全過渡到完全清醒狀態。
有的患者恢復很快,幾小時后能自然進食活動;也有部分人因體質差異,需要更長時間適應。這種個體間的差別,和麻醉方式、手術方案及病人自身條件關系密切。
別大意,小問題拖出大麻煩,術后24小時監護很關鍵。
06 疼痛管理和日常護理:讓康復更順暢 ??
術后,麻醉醫生會評估每個人的疼痛情況,采用鎮痛泵、口服或靜脈止疼藥物,減少病人痛苦。
比如,前述61歲男患者,術后就采用了靜脈鎮痛微量泵持續給藥,這樣既能緩解疼痛,又不用頻繁打針,更利于休息和康復。
家屬和患者也要掌握一些簡便護理要點:
- 鼓勵早期活動(在醫生指導下),能促進氣道清潔和血液循環。
- 根據恢復情況,調整飲食,從流質慢慢恢復到普通飲食,補充蛋白有助傷口愈合。
- 保證環境安靜舒適,降低焦慮,有助于術后恢復。
- 出現持續性劇烈疼痛、呼吸異常或者其他突發不適,應及時聯系專業團隊。
一個細節很重要:術后疼痛不是“扛一扛就過去”,適時用藥并非軟弱,反而是科學康復的一部分。有關文獻支持良好鎮痛管理可縮短住院天數(Peng ZY, 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after hepatectom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2021)。
“疼痛管理做得好,病人恢復得快,這是現代外科的基本共識?!?/blockquote>
07 日常防護和醫療選擇建議 ??
除了手術本身,生活中怎樣提前預防、科學選擇醫療資源,也是很多家庭關注的事。
- 合適飲食:豆類(如黃豆、黑豆)富含植物蛋白,長期適量攝入有利于肝功能恢復。建議每天早餐或午餐搭配一小碗豆制品。
- 多樣蔬菜:西蘭花、黑木耳等含抗氧化物,有助減少體內異常細胞??稍趦刹椭懈骷尤胍环莶煌伾卟?。
- 新鮮水果:檸檬、藍莓等提供豐富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建議餐后加一小份應季水果,有益增強體力。
- 定期體檢:40歲后,每1-2年做一次腹部B超和肝功能檢測,尤其有家族病史的人更應重視。
- 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遇到肝部不適,優先前往有肝臟???,具備麻醉和外科資質的大型醫院。遇到麻醉相關疑問,要主動問醫生。
身體異常不要拖延,及早就醫;日常飲食多元化,有助于整體健康。
最后一點叮囑
每一次麻醉和手術背后,其實都是麻醉醫生與家屬、患者共同協作的結果。如果身邊有人要做肝臟或其它重大手術,不妨把這篇科普轉給他們。懂一點麻醉常識,多一分安全底氣,也能多一份從容平和。從飲食養護到專家就醫,每一步都離不開自己的主動參與。沒有永遠的劇本,只有用心的準備。祝大家都能順利走過健康的關口,擁有恢復力滿滿的明天。
參考文獻
- Ng K, et al. (2017). Anaesthesia for hepatic rese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9(4), pp. 17-25. (https://doi.org/10.1093/bja/aex123)
- Nguyen MH, Lim JK, et al. (2019).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4(6), 1234-1243. (https://doi.org/10.1016/j.mayocp.2019.03.024)
- Peng ZY, Li C, et al. (2021).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after hepatectom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38(4), 312-319. (https://doi.org/10.1097/EJA.0000000000001437)
- Tholey D, Nguyen MH. (2025). Liver Tumors Overview.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https://www.merckmanua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