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的關鍵知識:手術安全與圍術期管理
01. 麻醉在手術中的作用是什么? ??
每次聊起手術,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麻醉是不是很危險?”其實,現代手術離不開麻醉。簡單來說,麻醉不只是讓你睡著,更像是為你“調低痛覺的音量”,保障你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也不會出現過度緊張的情況。
麻醉的本領,遠不止讓人“失去知覺”。無論是牙科的小手術,還是大型關節更換,又或是緊急搶救,醫生會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選擇鎮痛、鎮靜、全身麻醉幾種方式。對于年紀較大的朋友或有慢性病的人,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尤為重要——良好的麻醉管理,相當于給手術之旅安全加了一道“智能門鎖”。
說起來,很多成功的外科手術之所以讓人印象里“過程很順利”,背后其實少不了麻醉團隊的默默守護。讓手術時間更可控,過程更順暢,麻醉就是那個“看不見”的安全守門員。
02. 圍術期生命體征管理的必要性 ??
手術期間,醫生時刻關注著“心電監控屏”上的數字。為什么這么重要?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數據的變化,就像儀表盤上的預警燈,一旦有異常變化,醫生第一時間能發現問題。
舉個實際病例例子。曾有一位67歲的女性,在骨科接受肘關節治療時,術前除了局部麻醉,還詳細做了心電圖、胸部CT、心臟超聲等檢查。手術當中持續監控心跳與呼吸波動,術后持續觀察。這個流程看似瑣碎,其實可以大幅減少突發心臟或呼吸問題,大大提高安全性。
- 1. 持續監測: 類似開車看儀表,隨時掌握“車況”。一旦有偏差,例如血壓躥高、心率變慢,醫生立刻反應。
- 2. 風險早預警: 有些并發癥,外行人看不出來,但生命體征的細微波動早已提前提示專業人員。
- 3. 對癥調整: 有些患者出于緊張容易血壓升高,這時適時調整麻醉和補液,有助于恢復平穩。
這樣全程的生命體征管理,讓手術風險“降到最低”,也讓患者和家屬心里更有底。
03. 麻醉過程中常見風險及如何應對? ??
大部分麻醉都很安全,但偶爾也有“波折”。哪些風險需要特別留意?主要有以下三類:
- 呼吸抑制: 部分藥物會讓呼吸變慢,甚至短暫停止,尤其是在全麻或高齡人群中。醫生會用專業設備持續供氧與監控,必要時調整藥量甚至人工輔助通氣。
- 藥物過敏反應: 有極少數人會對麻醉藥物產生嚴重過敏,比如皮疹、呼吸困難、血壓急劇下降(醫學上叫做“過敏性休克”)。麻醉前醫生詳細詢問過敏史,術中留備搶救藥物隨時待命,應對極端情況。
- 循環波動: 手術中,部分人可能血壓忽高忽低。引發原因很多,如出血、多種藥物作用或本身有心臟疾病。醫生通過藥物調控、快速補液等方法,幫助患者順利安穩度過每一個高?!瓣P卡”。
調查數據顯示,現代麻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極低,大約在百萬人次級別[1]。不過,上述風險即便極小,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您術前有基礎疾病、之前有麻醉不適經歷,務必提前告知醫生,這可有效減少意外發生。
04. 重癥監護中麻醉醫生的“幕后角色” ?????
手術外的重癥病房里,麻醉醫生常常負責“守護生命線”。他們專門管理呼吸機、心電儀,調節麻藥、鎮靜和鎮痛方案。尤其對于ICU中危重癥患者,他們就像默默巡邏的夜班醫師,時刻把控風險。
一些急重癥患者呼吸驟停,或術后出現循環障礙,麻醉醫生能第一時間介入,人工氣道管理、心肺復蘇操作甚至藥物快速調整都得依靠他們的專業技術。比如因手術大出血導致血壓驟降,麻醉醫生能邊輸血邊調節藥物,幫助患者恢復平衡狀態。
日常ICU巡查,麻醉醫生還會評估鎮痛鎮靜程度,幫助病人改善睡眠質量和痛感體驗。這樣的“幕后行動”,雖然低調,但對搶救成功率意義重大[2]。
05. 急救復蘇時麻醉技術“顯身手”??
在急救中,有些患者突然呼吸衰竭或心跳停止,這時必須爭分奪秒。麻醉醫生的技術恰好派上用場:
- 建立人工呼吸通道: 發生氣道阻塞時,可通過插管、氣管切開等操作迅速保證呼吸通暢。
- 藥物快速鎮靜與鎮痛: 對創傷、燒傷等劇痛病人,麻醉藥注射能降低痛苦,維持生命體征。
- 協助心肺復蘇: 緊急情況下,麻醉團隊熟練操作設備,配合醫生完成電擊或藥物搶救。
醫學研究發現,早期的有效鎮痛和人工通氣支持能顯著提升急救存活率,縮短恢復時間[3]。這提示我們,遇到突發事件時,臨床麻醉師的第一反應極為關鍵。
06. 術后疼痛管理,有哪些實用方法???
手術結束后,最讓人頭疼的不是“恢復慢”,而是持續的疼痛。術后鎮痛管理,一直是麻醉醫生的重要任務。實用做法包括:
- 藥物鎮痛: 常見有非甾體類藥物(比如某些止痛片注射劑)和部分弱阿片類藥物。醫生會根據手術大小、耐受程度選用,避免過量和依賴。
- 神經阻滯: 對于局部、區域麻醉,有需要時還能做特定神經阻滯,讓受術部位“暫時斷電”,痛感最小。
- 輔助措施: 小到冰敷、體位變化,大到提前溝通鎮痛需求,個性化方案更貼合實際。
講實際點:上文67歲女性骨科病例,在術后就用上了聯合藥物鎮痛和補液支持,每日??齐S訪及時評估,結果康復過程非常順利,沒有明顯不良反應。這說明,麻醉醫生的介入可以明顯提高恢復體驗,也幫助降低慢性疼痛發生率。
關于術后疼痛的管理,有研究指出,“個體化鎮痛方案和多學科協作有助于提升生活質量、減少焦慮情緒”[4]。這類循證醫學信息逐步被全球醫療機構采納。
07. 如何科學管理圍術期健康?
管理好手術前后的健康,除了聽從醫生醫囑,日常生活的一些小細節同樣重要??茖W建議如下:
-
均衡飲食: 重點補充新鮮水果、深色蔬菜和豆制品,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有助于身體組織修復。
食物推薦: 深綠色蔬菜(如西蘭花):有利恢復;新鮮橙子:補充維生素C,促進愈合。
怎么吃? 每天兩盤蔬菜一份水果,分散在三餐中。 - 足量飲水: 適量補液幫助身體排毒,維持各個臟器的暢通運作。
- 規律作息: 手術前后保證充足睡眠,每天保持7-8小時,有研究證明睡眠充足有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
- 適當運動: 適當散步、簡單肢體活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傷口愈合,術后逐漸增加活動量。
- 定期檢查: 術后如出現持續劇痛、出血、感染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40歲以上人群可根據體檢建議,每2-3年做一次全身體檢。
不少患者和家屬會問,“術后能吃什么,哪些營養好?”其實,飲食搭配重點看新鮮、均衡,不用太糾結特定食物。尤其是家里有高齡親友,平穩作息和定期隨訪,能讓身體恢復得更好。
主要參考文獻
- Mhyre, J. M., & Posner, K. L. (2007). A review of anesthesia-rela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focusing on cardiac and respiratory issue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106(6), 1042-1050. https://doi.org/10.1097/01.anes.0000265194.00882.85
- Sessler, D. I., & Sigl, J. C. (2010). The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in various settings. Anesthesiology Clinics, 28(2), 295-309. https://doi.org/10.1016/j.anclin.2010.02.002
- Nolan, J. P., & Soar, J. (2010). Advanced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 in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12), 1102-1111.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907292
- Apfelbaum, J. L., Chen, C., Mehta, S. S., & Gan, T. J.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remains a significant problem after surgery.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2), 534-540. https://doi.org/10.1213/01.ANE.0000068822.10113.9E
- Gogenur, I., Rosenberg-Adamsen, S., Kiese, R., & Kehlet, H. (2009). Intensive care and sleep–the importance of circadian rhythms and sleep quality after surgery. Critical Care, 13(2), 220. https://doi.org/10.1186/cc7766
以上文獻內容可在 PubMed 或 Google Scholar 檢索到,部分重大醫學觀點來源于國際主流期刊。引用已在正文相應位置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