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胃占位性病變手術中的應用全解
胃部出現占位性病變,常常讓家人和患者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很多人擔心手術過程是不是很痛、麻醉會不會有風險,甚至害怕自己醒不過來。其實,麻醉早已成為現代胃外科手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的麻醉不僅能讓手術順利進行,還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和安全感。下面,我們就從一位82歲、體重偏輕的女性患者的治療經歷出發,聊聊麻醉在胃占位性病變手術中的那些重要知識。
01 為什么胃部手術中的麻醉如此關鍵?
在很多醫療劇里,我們經常能看到醫生喊“準備麻醉”,隨后患者安然入睡?,F實中,麻醉不僅僅是“睡一覺”這么簡單。胃占位性病變手術操作區域大、涉及臟器多,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生命體征。另外,這類手術往往持續時間較長,對身體的溫度、血壓、心跳以及呼吸都有挑戰。手術中,麻醉師負責用藥讓患者不感到疼痛,也要持續監測身體的每一項關鍵指標。
尤其像案例里這位高齡老太太,身體本就比較瘦弱,手術期間如果沒有麻醉師的精細調控,可能會因耐受力差、血壓波動大而出現嚴重并發癥。事實上,現代胃部手術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依賴麻醉管理的專業化。術中、術后少痛苦,身體平穩,是許多人恢復的關鍵。
02 麻醉方式怎么選?三種類型各有區別
不同的胃部手術,適合的麻醉方式也不太一樣。簡單來說,常見的有三種: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鎮靜麻醉。
- 全身麻醉:藥物讓全身進入“深度睡眠”;患者完全沒有疼痛感,也不會有手術回憶。胃占位性病變等大手術絕大多數采用這一方式。風險方面,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對氣道和循環的管理要求高。比如上文案例,醫生因其年紀大、體重輕,更重視麻醉藥量調整。
- 局部麻醉:只讓手術區域麻木,患者意識清醒。適用于范圍較小、創傷小的操作,如胃鏡下部分微創取樣。一般不用在較大胃部手術里。
- 鎮靜麻醉:介于前兩者之間,讓患者“半睡半醒”,既知覺減弱也能自主呼吸,用于短小的、創傷低的診斷性操作。
選擇哪種麻醉方式,其實需要麻醉醫生根據病情、檢查結果和個人情況綜合判斷。對于年紀偏大、身體偏瘦或者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麻醉師會進行更為詳細的個體化方案調整。
03 手術前——全面評估有多重要?
說起來,有不少人以為臨床上“麻醉”只在進手術室前忙活一小會兒,其實遠非如此。手術前,麻醉師會與患者詳細溝通,了解過往病史、用藥及過敏史。像這位82歲的女士,評估時發現她沒有明確過敏史,但年紀已高,需要特別關注心臟和腎功能。
有些人還需查胸片、心電圖、抽血看肝腎功能。有了這些信息,麻醉醫生才能預判麻醉藥物的代謝速度和用量安全區間,提前調整方案。如果患者本身血壓、心臟、電解質等狀態不穩定,手術前就要先行調整到合適狀態,才能降低麻醉意外。麻醉評估也是不少高齡患者術后能平穩蘇醒的一個“保護傘”。
04 手術中如何穩控每個細節?
胃占位性病變手術中,麻醉師和外科醫生一樣處于核心崗位。手術時,患者全身麻醉,生命體征完全靠醫生實時監控。心率、血壓、氧飽和度、體溫等,每一項都得盯牢。
- ?? 實時調整藥量:根據監測結果的小變化調整麻醉藥和相關藥物,確保既安全,也避免醒得太晚。
- ?? 防止突發情況:比如手術推進時可能出現出血、血壓下降或心律不齊,麻醉師隨時準備應對。
- ?? 維持合適深度:麻醉過深容易導致呼吸循環變慢/停頓,太淺則病人有可能手術中覺醒或者出現不適。
可以說,麻醉師就像駕駛員,手術臺就是高速路,始終保證“車輛”平穩安全地到達終點。
05 手術醒來后—恢復期需要做什么?
很多人最怕“麻醉過了醒不過來”,實際上,蘇醒管理已經是現代麻醉的常規操作。手術結束,患者被送到恢復室(PACU),由專門護士和麻醉醫生繼續觀察。大家會重點關注患者的意識恢復、自主呼吸能力以及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
案例里這位高齡女士,體重不高,術后蘇醒階段尤為重要。醫護人員會定時喚醒對話,直到她能自然呼吸、簡單回應,才算順利過關。這個階段,可能會出現短暫迷糊、惡心等不適,一旦發現異常如呼吸延遲、劇烈嘔吐等,醫生會立刻處理,不會“等著就好”。
06 麻醉常見并發癥及應對思路
雖然大部分胃部手術的麻醉都能安全順利地完成,但畢竟每個人身體背景和耐受性有差異,也有少數人會遇到麻醉相關的小麻煩。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 ?? 惡心和嘔吐:部分人在麻醉過后有這種短暫的不適,大多持續不久。醫生一般會提前用藥物預防。
- ?? 心率波動:高齡、基礎疾病患者更需要留心。大多可通過藥物或監護調節恢復。
- ??? 過敏反應:比較少見,但如出現皮疹、呼吸不暢要立即處理。
- ?? 肌肉酸痛:有時術后體位或者手術時肌肉松弛導致,休息后可緩解。
個體差異大,所以無論多小的異樣,如短暫頭暈、胃里脹悶,都建議第一時間向醫護人員反饋。麻醉醫生會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的干預手段,降低長期并發癥的概率。
07 術后疼痛管理和日常照護建議
手術做好了,很多人最怕“疼痛難忍”。事實上,胃部外科現在對疼痛控制非常重視。過去一味忍著的想法已經不再適用。麻醉師會與患者溝通,根據實際疼痛程度,設計合適的鎮痛方案,比如術后小劑量鎮痛泵、自控鎮痛藥或者局部鎮痛。
- ?? 補充蛋白:多選擇易消化的魚類、豆制品、雞蛋等,有助于傷口愈合。
- ?? 新鮮蔬果:有助于消化和維持體力,比如西蘭花、小米粥等。
- ?? 適當水分:每次少量多飲,有助于腎臟代謝麻醉殘留物。
- ??? 適度休息:術后一兩周避免劇烈運動,但也不能久躺,適當下床活動。
- ?? 定期復查:術后一般1-2周回診,醫生會按恢復情況調整治療和飲食計劃。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術后疼痛其實有很多科學方法能緩解,不要忍著。飲食、起居、按時隨訪,都是恢復路上的“好幫手”。
08 常見疑問答疑區
-
Q: 麻醉后怎么更快恢復清醒?
A: 現代麻醉藥物代謝快,大部分人2小時內可完整清醒。平時注意肝腎功能健康,術后聽醫護指導逐步下床、更換體位,可以加快恢復。 -
Q: 高齡或有慢病,麻醉風險是什么?
A: 風險略高于普通人群,比如心血管波動、呼吸抑制。麻醉師會術前詳細評估,必要時調整用藥、監護強度,最大程度提升安全。 -
Q: 胃占位手術后可以正常吃東西嗎?
A: 剛開始先進食溫涼流食,逐步過渡到半流質和軟食。營養師也會結合個體需要微調食譜。
參考文獻
- Apfelbaum, J. L., et al. (2012).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anesthetic care: An updated report. Anesthesiology, 116(2), 248-273.
- Kirkham, K. R., & Wijeysundera, D. N. (2016).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for noncardiac surgery. BMJ, 355, i5632.
- Kim, J. H., et al. (2017). Complications and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Kore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70(5), 51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