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麻醉在手術中的關鍵作用
01 什么是麻醉???
在手術準備期間,醫生有時會用幾句話輕描淡寫地說:“等等我們要給您用麻醉藥?!逼鋵?,麻醉并不是一件小事。簡單來說,麻醉是一種通過特定藥物,讓患者暫時感覺不到痛苦甚至失去意識的醫學方法。這樣操作后,醫生才能安全而順利地完成手術。
有些人一聽到“麻醉”,就會擔心醒不過來或產生副作用。其實,麻醉醫生在幕后忙得不可開交——不斷調整藥量、緊盯監測儀,讓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都處于最合適的狀態。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手術變得更安全、更容易被接受,同時減輕身體和心理上的壓力。
說起來,麻醉就像是手術臺上的“隱形守護者”,雖然看不見,卻至關重要。了解一點麻醉的常識,有助于你在手術前打消緊張和顧慮。
02 麻醉的類型有哪些???
-
1. 全身麻醉:
這是最常見的大型手術麻醉方式。藥物會讓你全身失去知覺,手術結束后再慢慢蘇醒。比如38歲的李女士,左側甲狀腺惡性腫瘤手術前就采用了全身麻醉,這樣她在手術過程中什么都感覺不到,手術團隊可以全身心地操作。 -
2. 區域麻醉:
專門針對身體的某一塊區域,如半身麻醉、椎管內麻醉等。下肢手術、剖腹產常用。例如,如果做胳膊、腿部的手術時運用區域麻醉,患者只會感覺到麻麻的、沒有痛感,但意識還是清楚的。 -
3. 局部麻醉:
藥物只作用于小范圍,比如牙科或皮膚小手術時。醫生只需在局部注射,患者能體驗到“這里一點不痛,其他地方都正?!钡母杏X。
不同的麻醉方式適合不同的手術,這通常由醫生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手術難度和個人意愿來決定。提前和麻醉醫生溝通,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選擇,為手術增添幾分安心。
03 麻醉在手術中的重要性
麻醉的意義遠不止“讓你不痛”。就像是給手術“按下暫停鍵”,確保手術安全順利推進。在模擬精密儀器運作的同時,麻醉還維持著重要的生命參數,比如呼吸、心跳和血壓。
缺少麻醉,現代外科幾乎寸步難行。比如甲狀腺癌這樣的手術,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氣管或神經,麻醉配合監測讓醫生能集中精力在切除腫瘤上,避免患者因痛苦而亂動、失血等風險。
此外,麻醉還能減少手術帶來的應激反應,幫助身體平穩渡過手術高峰期??梢岳斫鉃槁樽韼熀屯饪漆t生,像一支默契的搭檔隊伍,共同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每一步操作。這通常被很多患者誤解,所以多了解一些麻醉知識其實挺有幫助。
04 手術前的麻醉準備
-
1. 健康狀況評估:
麻醉醫生會認真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日常用藥習慣、是否過敏等信息。例如,有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詳細說明服藥情況。健康狀況好的患者,麻醉風險自然會低不少。 -
2. 實驗室檢查:
手術前你常會被抽血、做心電圖、胸片等,這些檢查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正用于評估身體是否能耐受手術和麻醉。 -
3. 遵從禁食要求:
通常手術前6-8小時要禁食、4小時禁水,防止麻醉期間胃內容物反流到氣道,引發窒息等嚴重并發癥。這個規則看似嚴格,但每年都能減少麻醉相關的危險。 -
4. 溝通麻醉方案:
在正式手術前,患者和麻醉醫生需要進行一次充分的溝通,提前了解哪種麻醉方案更適合自己,有一些疑問和顧慮此時完全可以提出。
如果你準備接受手術,別忘了主動告知自身的藥物過敏史,比如有對青霉素過敏的情況,就需要第一時間讓醫生知道,這樣才能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05 圍術期生命體征怎么管???
很多人一進手術室就看到身上連著各種儀器:心電監測、指夾、血壓袖帶等等。這些看似復雜的小工具,其實正時刻保護著你的安全。
-
心率:
儀器監控下的心跳有異常,醫生能第一時間調整藥物或采取其他措施。 -
血壓:
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手術進展和恢復。 -
血氧飽和度:
檢測氧氣供應是否充足,防止缺氧引發意外。
比如有一次,一位體重偏輕的朋友做局部麻醉時,監測到血壓輕微異常,麻醉醫生當場調整了用藥,結果手術順利完成。這也說明,儀器監測和經驗結合,能為每位患者降低風險。
06 麻醉后恢復期要注意哪些???
-
1. 意識恢復:
麻醉藥效過去之后,部分患者會在蘇醒區慢慢恢復神志。這段時間內,有的會覺得迷糊、口干或有點惡心,這是藥物作用的正常體現。如果長時間難以清醒或者出現混亂、說夢話等異常反應,需要及時和護理人員溝通。 -
2. 疼痛管理:
有的手術需要術后鎮痛,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藥物管理。不給疼痛留空子,也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元氣。 -
3. 監測并發癥:
恢復期需關注傷口是否有出血及感染,呼吸是否順暢等。如果出現持續發熱、劇烈胸痛、突然呼吸困難等情況,必須盡快就醫。 -
4. 遵醫囑配合:
聽從醫生建議主動活動四肢——比如早期下床活動,對于防止血栓很重要,但要量力而行。
恢復期多數人的身體都能自行調節,遵循醫囑,家屬在旁守護,能夠讓術后體驗輕松許多。別忘了,大部分術后不適都是暫時的,等到身體逐步恢復,很多擔心也會慢慢消退。
07 如何科學預防手術相關風險?
-
合理膳食:
術前術后的飲食很關鍵。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如西蘭花、橙子)、蛋白質豐富的豆制品、魚和雞蛋,可以幫助組織修復,提高免疫力。
推薦表達式:西蘭花+豐富抗氧化物+每周2-3次搭配主食。 -
適當鍛煉:
保持日常適量的愛好運動,比如快步走、游泳等,有助于心肺功能,間接提高麻醉耐受度。 -
心態調節:
手術前如果感到焦慮,可以采取深呼吸、冥想或聆聽音樂的方法放松心情。與家人朋友傾訴,也是不錯的辦法。 -
定期體檢:
40歲以后建議每2年進行一次全身健康檢查,針對已知的慢性?。ǜ哐獕?、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更要按時復診。 -
選擇正規醫院:
盡量選擇設備齊全、經驗豐富的醫療機構進行手術和麻醉,這極大地減少了風險和并發癥概率。
如果你發現身體出現不明腫塊、功能異常等情況,應及時找專業醫生評估,早發現早治療永遠是主動健康的第一步。平時調整好飲食、精神和運動,哪怕將來真要用到麻醉,也能坦然面對。
參考文獻
- Cattano, D., Vakharia, S., & Giliberto, L. (2017). Perioperative anesthesia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recovery. International Anesthesiology Clinics, 55(2), 78-90. (全身麻醉的管理和恢復期影響)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麻醉分類、禁食、監測要點)
- Bagshaw, M., & Fox-Robichaud, A. (2020).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vital signs in the operating room.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67(5), 581-590. (手術期間生命體征管理方法)
- Chwistek, M. (2017).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Cancer Journal, 23(5), 301-307. (術后疼痛管理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