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術中輸血???
進入手術室后,很多人會對身邊滴答作響的輸液瓶產生疑問:是不是每臺手術都要輸血?其實,術中輸血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況。只有當患者手術過程中血液丟失較多,影響到了全身的氧氣供應,或者重要器官無法維持正常工作時,醫生才會考慮給患者補充血液。這一做法像一根及時的紅繩,幫助患者穩住生命的底線。
簡單來說,術中輸血就是在手術期間將合適的血液成分輸進患者體內,幫助恢復血流和養分供應,是醫學里的“托底”手段。
02 常見的術中輸血指征
- 大量出血
比如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因外傷做腹部手術,在短時間內失血超過1000毫升。如果不及時補充,她的血壓和氧氣供應就會跟不上。類似大手術或意外出血,是輸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 基礎貧血
有慢性貧血史的患者,就算手術出血量不算極端多,也可能因血紅蛋白驟然下降而需要輸血。比如58歲的男性患者,因肝部腫瘤手術,原本就存在輕度貧血,術中失血后容易出現頭暈、心跳加快等表現。 - 特殊需求
心臟、腦部等需要極其穩定供氧的手術,醫生會提前評估,這部分手術對“微小出血”的容忍度更低。例如心臟瓣膜手術即便血紅蛋白略低,也可能需要輸血保障安全。
03 影響輸血決策的因素
輸血不是一刀切的操作,哪些因素會左右醫生的判斷?可以看看下表的信息對照:
因素 | 舉例 | 帶來的影響 |
---|---|---|
年齡、基礎疾病 | 有慢性心臟病、腎病、65歲以上 | 耐受失血差,早期輸血風險更高 |
手術類型 | 腹腔大手術、骨科骨盆手術 | 出血量大,輸血需求增加 |
實際失血量 | 術中估算失血400-1500ml | 丟血越多,輸血越早被考慮 |
失血速度 | 短時間內快速大量失血 | 需緊急輸血防止生命危險 |
多因素綜合判斷,才是現代手術安全的要訣。
04 血液準備:術前不可少的評估
- 血常規與交叉配血
其實,手術前醫生會做一項非常重要的準備:查血常規,評估血紅蛋白水平。還要做“交叉配血”,就像為你量身定做一個備用血庫,確保用到的血能和你的身體和平共處,減少意外過敏幾率。 - 藥物過敏及輸血史
一位54歲的女性患者,去年因膽囊手術曾輸過血,這次再次手術,術前特別為她詳細記錄既往輸血反應,預防再次出現不適。
如果以前有過特殊反應,醫生會在術前預備應急藥物和設備,必要時還會預安排家屬簽署緊急同意書。
05 輸血過程里的安全細節
輸血過程中,醫生和護士的操作是精細入微的。首先,要再次核對血型和相關信息——這一步不能差毫厘。輸血剛開始5-10分鐘,護士會格外留意您是否出現發熱、皮膚瘙癢或呼吸急促等異常反應。這一階段,心電監護儀、血壓、脈搏、呼吸監測全部開啟,確保無一遺漏。
- 預防不良反應 如果患者突然畏寒、發抖、咳嗽加重,護士會立即停血,通知醫生處理。
- 應對突發狀況 醫院通常設有專門的急救小組,一旦有急性過敏或溶血反應,可以立刻處理。
輸血期間全程留觀,嚴防“并發癥偷襲”。
06 術后輸血的管理與觀察
手術結束后,身體對恢復的要求更高。術中輸血后,醫生會繼續關注血壓、心率、尿量、皮膚色澤等指標。經驗豐富的護士甚至能通過患者的指甲、嘴唇變化,察覺是否還有“隱性失血”。同時,術后48小時內會密切監測體溫和過敏癥狀,力爭異常最早被發現。
- 并發癥預警
比如有些老年人容易因輸血后液體過載出現氣促,醫生會留心術后呼吸變化,如發現異常,調整治療方案。 - 繼續補充與否的判斷
血液檢查顯示血紅蛋白低于80g/L、患者感覺明顯乏力,醫生可能會建議再補一次少量血液,幫助充足供氧。
07 如何減少手術輸血風險?——三招實用建議
- 合理補充營養,增強基礎體質
吃雞蛋、深色綠葉蔬菜、豬肝等食物,有助于身體合成足夠的血紅蛋白。
操作建議:手術前一兩周,適度加強高鐵高蛋白飲食,提升“血氣”儲備。 - 有慢性疾病要告知醫生
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心臟病,術前主動告知醫生,可以幫助提前預案,減小手術期間的風險。 - 壓力管理別忽視
其實,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會幫身體順利過關。適度放松,保持樂觀,不但能提高手術耐受,也能幫助術后恢復。
08 一點結語:輸血雖救命,更要理智看待
輸血在手術中的意義有點像接力棒,關鍵時刻幫忙,但不是每天必用的“靈丹妙藥”。醫學的發展讓輸血更加安全,不過每一次操作都要結合個人體質和手術細節權衡。
如果你有手術計劃,不妨和醫生多溝通,做足準備。不把輸血當洪水猛獸,也不把它當萬能鑰匙,才是現代醫學里的理智選擇。
有時候,理性的認知、本分的配合和細致的自我觀察,會比一味的擔憂來得更有效。希望這份指南,能讓你在迷茫時多一分踏實,在手術路上多一層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