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哼@些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身邊原本愛吃愛喝的朋友,突然變得飲食“講究”起來,每天還會主動散步跑步?其實,現在像2型糖尿病這樣看似遙遠的健康問題,正在悄悄地靠近很多普通人。不少人直到查出血糖異常,才驚訝地發現,其實自己早就出現了些“苗頭”。
01 什么是2型糖尿???為什么越來越多人得?
簡單來說,2型糖尿病就是身體對胰島素(讓血糖進入細胞的“鑰匙”)反應變差,血糖提前“堆積”在血管里,長期偏高。有時可以把身體當作“工廠”,胰島素的作用不靈,糖分進不去“車間”,工作效率就出問題了。
你可能沒想到,我國現在每10個成年人就有1個人是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還有更多人正處于“前期”狀態。調查發現,除了飲食結構變化、肥胖、壓力大、缺乏運動,遺傳因素也能讓這個病悄悄提前。隨著年齡增長,患病概率還會往上漲。
02 身體出現這些變化要當心
- 喝水多、容易餓:明明沒怎么運動,一喝就渴,還老感覺肚子空,飯量增加卻并不舒服。
- 夜里起來上廁所次數變多:本來一覺到天亮,最近老是半夜要小便。
- 小傷口恢復慢:手指被剪刀劃破,別人的傷三五天就好,自己卻磨蹭很久還沒結痂。
不過,也有將近一半的患者,最開始幾乎不會有明顯信號。有位42歲的女士,偶爾覺得累,以為是工作忙,體檢時才發現血糖超標??梢?,一些平時難以注意的小變化,其實已經在悄悄提示“血糖失控”。
03 哪些人容易得?你可能忽略了這些風險
- 家族中有人得糖尿?。?/strong>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人被診斷過,自己被查出的風險會比普通人高。
- 超重或肥胖:體型偏胖特別是腹部肥胖,會讓胰島素“鑰匙”變鈍,讓處理糖分變得更吃力。
- 活動太少:久坐、缺乏鍛煉,會使身體“能耗”降低,血糖在體內堆積,長期下來影響健康。
- 40歲以后:數據顯示,40歲以后,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是年輕人的三倍以上。
- 不良生活方式:高熱量飲食、吸煙喝酒、長期心理壓力,也都可能加快發病速度。
風險因素 | 說明 | 相對風險 |
---|---|---|
家族史 | 直系親屬患病 | 高 |
超重 | BMI≥24 | 偏高 |
久坐少動 | 每周運動少于3次 | 明顯升高 |
年齡>40歲 | 發病風險提升約3倍 | 高 |
這些因素一旦集中,糖尿病就容易出現。所以說,并不是年紀大了才會得,年輕人也可能中招。
04 確診要做哪些檢查?痛苦嗎?
- 空腹血糖測定:清晨不吃早餐抽血,血糖達到或超過7.0mmol/L可考慮診斷糖尿病。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近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數值≥6.5%時高度提示血糖控制不理想。
- 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喝指定濃度糖水,再抽血檢測血糖變化,對早期、隱匿性糖尿病很有幫助。
說起來,現在這些檢查基本都是抽血,并不痛苦。通常一次采血10-20毫升,無需特別擔心。35歲的張先生在體檢時查出血糖高,醫生讓他查了OGTT,抽了幾次血就確定診斷,過程比他想象中要簡單。
05 治療方法有哪些?能根治嗎?
- 生活方式干預:首選的方法是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運動量。研究發現,早期靠這些就能讓60%的患者血糖恢復正常,無需藥物。
- 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等可以幫助身體更好地利用胰島素,適用于不少人。
- 胰島素注射:當口服藥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時,醫生會推薦胰島素,部分患者可能還用上新型藥物。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2型糖尿病還不能談“根治”,但通過規律治療,大部分人的血糖能保持很穩定。30歲的陳先生因肥胖和工作壓力查出糖尿病,經過半年飲食調整和鍛煉,血糖降下來,藥物順利減量。
06 日常管理5要點,血糖穩穩的
- 定期監測血糖:學會用家用血糖儀,一般建議飯前、飯后各測一次,記錄并帶去和醫生交流。
- 飲食分量把握好:主食粗細搭配,蔬菜多樣,每頓不過飽。推薦每人大米類主食每餐50-100克,蔬菜至少一拳頭,蛋白質適量。
- 控制體重:體重略有下降就有助于血糖平穩。比如1米65的女性,體重降3-5公斤,效果就很明顯。
- 適度運動:每周總時長建議至少150分鐘,像快走、騎車、打球都挺合適??梢园才琶看?0分鐘,分5天完成,不用太拼。
- 規律作息:晚上11點前休息,午睡不超30分鐘,不讓身體太疲勞,血糖波動就會少很多。
- 確診后每3個月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HbA1c)
- 每年做一次眼底和足部檢查,及時發現并發癥風險
總結一下,2型糖尿病其實沒想得那么可怕,早發現、早管理,就可以大大降低對生活的影響。不如把關注自己的健康當成日?!按蚩ā薄H绻l現身邊家人或朋友正好有類似狀況,不妨建議他們抽空做個簡單的血糖檢測。有些生活習慣的調整,說不定就能幫忙避免不少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