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腹腔鏡手術麻醉:這些風險早知道,安全更有保障
01 為什么老年患者麻醉風險更高? ??
家有老人要做腹腔鏡手術,總會讓人揪心。和中青年人相比,年過65歲的長輩身體各方面的“零件”都會出現老化現象。就像一臺用了多年的汽車有些部位開始松動,心臟和肺的“動力系統”變得不那么有力,肝臟和腎臟對藥物的分解能力也在悄悄減弱。這意味著麻醉藥在體內排出的時間會變長,副作用累積的風險也更大。研究顯示,65歲以上患者麻醉并發癥發生率比年輕人高3-5倍,像低血壓、呼吸變慢等問題出現的概率也明顯提升。
此外,許多老年人本身還攜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老朋友”,用藥種類也多了起來。多種藥物疊加,就給麻醉醫生的判斷帶來了不小難題。簡單來講,老年人身體調節能力變弱,容錯率隨之降低。
02 手術前必須評估的3項指標 ??
術前檢查“金三角”:
- 心肺功能:心電圖、心臟彩超、肺功能測試,判斷能否耐受麻醉和氣腹。
- 肝腎功能:抽血化驗,為麻醉藥物劑量調整提供依據。
- 凝血功能:看血液是否易凝結,預判手術期間和恢復期的出血風險。
比如,一位73歲女性心衰合并高血壓,就必須提前查清心臟負荷。如果心臟儲備功能差,輕微的麻醉刺激都可能誘發嚴重的血壓波動。
評估項目 | 異常信號 | 可能影響 |
---|---|---|
心肺功能 | 活動后氣短、胸悶、夜間憋醒 | 術中低氧風險↑ |
肝腎功能 | 尿量減少、黃疸、食欲差 | 藥物代謝變慢 |
凝血功能 | 皮膚易青紫、牙齦出血 | 手術/術后出血風險↑ |
小建議:做這些檢查,不是多此一舉,而是找到身體的“警示紅燈”,用數據說話,減少意外發生。
03 麻醉醫生最擔心的2種突發情況 ??
麻醉過程里,醫生最怕兩件事:一是低血壓,二是二氧化碳蓄積。說起來,這兩者都和老年人血管彈性差和肺功能減退有關。
- 低血壓: 做腹腔鏡手術時,為了手術視野,醫生常需要用氣體將腹腔撐起來(叫做“氣腹”)。這時候腹壓升高,血流回心臟的速度會減慢,導致部分老年患者血壓快速下降。如果本身就有心腦血管病史,突然的低血壓還可能引發大腦供血不足,這種風險不能小看。
- 二氧化碳蓄積: 氣腹時用的常見氣體是二氧化碳。一部分二氧化碳會經腹膜吸收入血,再由肺部呼出。老年患者如果本身肺活量下降, CO2 就不容易呼出去,血中濃度迅速升高,出現嗜睡、頭暈甚至呼吸暫停等表現。這種變化來得很突然,必須實時監護。
案例警示:
68歲男性,有慢性阻塞性肺?。–OPD)病史。氣腹后短時間內出現精神萎靡、嘴唇發紫。緊急處理及時,否則很容易出現嚴重呼吸衰竭。
這說明,肺部慢性問題和CO2 、低氧風險息息相關。
68歲男性,有慢性阻塞性肺?。–OPD)病史。氣腹后短時間內出現精神萎靡、嘴唇發紫。緊急處理及時,否則很容易出現嚴重呼吸衰竭。
這說明,肺部慢性問題和CO2 、低氧風險息息相關。
04 比普通麻醉貴在哪?監測設備揭秘 ???
很多家屬會納悶:老人手術時,為啥麻醉費用比普通病例高?原因之一就在于必須用到的高端監測設備。
- BIS(腦電監測):用來精確調控麻醉深度,避免“麻多了醒不來”“麻少了人痛苦”的兩頭尷尬。
- 動脈血氣分析:實時監測血液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變化,確保呼吸功能穩定。
- 有創動脈血壓:對老年患者,非創式測壓儀易漏診血壓波動。動脈導管實時采集數據,精確把控每一次風險。
- 體溫、尿量監測:老人耐寒差,溫度變化會直接影響恢復速度。尿量實時監控腎臟排泄能力,為用藥安全提供保障。
數據顯示,規范監測可使嚴重并發癥降低60%。 |
簡單說:這些設備看似“花錢”,其實是實實在在為手術安全買了保險。不少并發癥都能早發現、早處理。
05 術后恢復要盯緊這3個時間段 ?
手術做完并不是“皆大歡喜”。老年患者的術后恢復速度明顯慢于年輕人,有些麻煩還會在恢復期突然冒頭。家屬需要把握好術后6小時、24小時、72小時三個關鍵點。
- 術后6小時:注意有無明顯意識不清、持續嗜睡或極度煩躁。這階段鎮痛藥作用最強,很可能發生呼吸變慢。
- 術后24小時:觀察有無持續嘔吐、咳嗽變重、傷口滲血等?!斑^了一夜”往往不是真正的安全,最隱匿的并發癥容易此時顯現。
- 術后72小時:警惕肺炎、深靜脈血栓等嚴重問題。尤其是臥床不起、下肢腫痛的老人,容易發生血栓,表現為單側腿沉重、腫脹。
時間點 | 重點關注信號 |
---|---|
6小時內 | 過度鎮靜、呼吸慢、抽搐 |
24小時內 | 劇烈嘔吐、嚴重咳嗽、持續出血 |
72小時內 | 梗塞癥狀、感染高熱、腿部腫脹 |
小提醒:每次發現癥狀加重,都要及時報告護士/醫生。別等“再看看”,早行動才是最靠譜。
06 家屬陪護必須掌握的3個技巧 ??
術后護理“3招”:
- 正確體位管理:術后初期,遵醫囑調整臥位。不能隨意改變體位,避免傷口拉裂,減少肺部并發癥(比如由平臥改為半臥,可以幫助呼吸,降低肺炎風險)。
- 疼痛及時反饋:有的老人表達不清,做家屬的要主動觀察表情、是否拒絕翻身或皺眉。碰到持續、明顯的疼痛,不要強忍,更別自己加藥,第一時間找專業護士。
- 飲食合理過渡:不能立刻大魚大肉、“補一補”,要從流質→半流質→普食,逐步恢復。老人胃腸恢復慢,時間要比年輕人多花些。
護理技巧 | 具體做法/觀察點 |
---|---|
體位擺放 | 平躺-側臥間換位慢,關注咳嗽、胸悶 |
疼痛評估 | 表情變化、行為遲滯、主訴對比 |
飲食調整 | 遵循主治醫師建議,別私自進補 |
結語:老人術后,每一步恢復都更需要耐心和細致。家人的留心、互信,是走出手術室后最重要的“安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