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手術麻醉:如何安全舒適度過手術關?
01 手術時為什么要麻醉?不麻醉會怎樣?
很多人想到手術,總會下意識問:“麻醉真的那么重要嗎?”其實,開刀不打麻醉基本難以想象。骨科手術動輒涉及錘敲、拉伸等操作,沒麻醉的保護,劇烈痛感是常人難以忍受的。有些手術,比如換膝蓋,甚至要鋸骨。不僅疼痛劇烈,肌肉也會因應激收縮,讓醫生難以操作,很容易出現意外。
麻醉的作用主要有三點:一是讓患者在手術時完全無痛;二是讓相關部位肌肉放松,便于醫生精細操作;三是避免人在手術中因為不適而亂動。少數老年人擔心麻醉不安全,要求“可不可以不用麻醉”?真實情況是,正規骨科手術幾乎都必須有麻醉,否則根本無法順利進行。
- 只有極少數皮膚縫合等微創操作,才可選擇局部麻或不麻。
02 麻醉方式怎么選?全麻和“半麻”哪個好?
骨科麻醉不是“千人一方”,主要有三種方式:全身麻醉(全麻)、椎管內麻醉(常說的“半麻”或脊麻)、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具體選哪種,其實還真有講究。
麻醉方式 | 常用手術類型 | 主要優點 | 常見不適 |
---|---|---|---|
全身麻醉 | 髖、膝、脊柱手術 | 無痛徹底、適用廣 | 術后嗓子痛、恢復慢 |
椎管內麻醉 | 下肢骨折、部分關節置換 | 對年邁患者友好、創傷小 | 術后頭暈、腰酸 |
神經阻滯麻醉 | 手臂、膝關節鏡等局部手術 | 恢復快、術后痛感輕 | 短期淤青、局部麻感 |
關鍵怎么選?通常需要考慮三個核心因素:
- 具體手術部位和范圍。
- 患者年齡、心肺耐受情況。
- 既往麻醉史、藥物過敏史。
生活化例子: 75歲的王爺爺因髖部骨折住院,醫生根據其高血壓、心臟功能較弱的特點,推薦了聯合神經阻滯麻醉。有經驗的麻醉師只需一針,王爺爺很快失去手術區域痛感,術后兩小時可以進食,狀態恢復不錯。
03 麻醉風險有多大?哪些人要特別注意?
麻醉的復雜程度常常被低估——尤其是骨科手術,風險點不止“睡一覺就行”。說起來,風險大小和患者自身狀況有很大關系。
- 高齡人群: 70歲以上,尤其是合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心臟病的老人,麻醉后循環和呼吸波動大,麻醉藥代謝慢。
案例: 82歲女患者接受腰椎手術,全麻下心率一度過慢,幸好麻醉醫生經驗豐富,及時對癥處置。 - 肥胖患者: 麻醉藥分布、氣道管理都較常人復雜,更易出現呼吸問題。
- 長期吸煙、慢性肺?。?/b> 呼吸道對麻醉藥極其敏感,術后痰液不容易排出。
- 凝血功能異常: 比如用了華法林等抗凝藥的人,椎管內麻醉有出血風險,需要嚴格停藥。
- 特殊體位風險: 骨科手術往往姿勢特別,如趴著做脊柱手術,氣道壓迫風險高,需要熟練麻醉醫生操作。
04 麻醉前要怎么準備?吃飯喝水有講究嗎?
術前準備直接影響麻醉的安全:麻醉期間的嘔吐、誤吸很危險,因此對飲食、用藥有嚴格規定。具體怎么做?
- 術前8小時停吃固體食物。 無論早中晚手術,必須按麻醉要求嚴格執行。早餐吃面包、喝牛奶,這天不能湊合。
- 術前2小時停喝清水。 哪怕只喝一口,也可能增加術中誤吸風險。
- 慢性病用藥要提前說明。 比如高血壓藥能否吃,要問清醫生。
- 服用抗凝藥的患者應提前停藥。 如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的朋友,必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調整停藥,不可私自更改。
- 有咳嗽、感冒要提前申報。 相關癥狀有時意味著暫緩手術更安全。
- 61歲的趙女士因膝關節置換,首次做麻醉前忘記停止早餐,結果手術推遲半天。
- 忽視禁食禁飲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恢復慢、危險高。
05 麻醉后常見不適有哪些?多久能恢復?
手術結束,麻醉過去,并不是馬上就“滿血復活”。部分反應其實很普遍,比如:
- 術后惡心、嘔吐: 射頻麻醉、婦女和暈車體質易發生,通常6~12小時自行緩解。
- 麻藥過后寒戰: 輕微打寒顫不罕見,持續短,不用緊張。
- 局部麻木感: 神經阻滯后3~24小時內局部感覺和運動能力漸漸恢復。
- 下肢暫時無力: 椎管內麻醉結束后約2~4小時,雙腿可能像“不是自己的一樣”,一般數小時內能正常下地。
特別提醒:
- 如果感覺異常持續超過24小時,或者伴隨肢體腫脹、持續劇痛,要第一時間聯系醫生。
06 如何與麻醉醫生高效溝通?
麻醉不是“打一針就完事兒”,合理溝通才有舒適體驗。重點問清楚以下三點:
- 這個手術推薦哪種麻醉?理由是什么?
- 我有哪些健康狀況(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過敏史)需要特別說明?
- 手術后有多大比例會出現哪些反應?恢復時間一般多久?
生活場景: 有位68歲男士做肩關節置換,提前和麻醉科溝通過去全麻時惡心厲害,這次調整麻醉方案,術后舒適度明顯提升。
最后的話
骨科手術的安全和舒適,靠的不只是醫生技術,更有麻醉醫生和患者的雙向努力。其實,大部分人完成正規麻醉后,身體都能很快恢復,無需過度擔心。如果你即將手術,提前和醫生認真溝通,做到心中有數,就是為健康加分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