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手術安全指南:這些關鍵點能救命
如果你或家人在醫院面對全麻手術,是不是會感到有點緊張?其實,絕大多數全麻手術都非常安全。麻醉團隊會像守夜人一樣,守護你的呼吸和生命體征。本文會用簡單的話幫你了解:全麻到底在做什么,術前術后如何做好配合,哪些數字代表你的“安全線”,真正能幫你規避風險。
01 全麻手術到底是什么?
有人把全麻比作“讓大腦短暫睡個覺”,醫生用藥物讓你完全沒有痛感和手術記憶。此時你并不是“普通入睡”,而是讓身體進入可控、深度的無意識狀態。麻醉醫生全程都在,實時調節藥量,守護呼吸、循環和平穩蘇醒。
- 麻醉團隊會評估你的狀態,選擇合適藥物(如丙泊酚、七氟烷等),通過靜脈或吸入給藥。
- 手術過程中持續監控你的心跳、呼吸等關鍵指標。
- 麻醉醫生會根據需要隨時調整方案,為術后平穩蘇醒鋪路。
02 手術前為什么要禁食8小時?
有些人覺得,空腹8小時是不是“強迫癥”?其實,這個規定很有講究。全麻時,吞咽反射會消失,如果胃里還有食物,一旦發生嘔吐或反流,胃內容物很可能被吸入氣管(稱為誤吸),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這種意外雖少見,但一旦發生非常危險。
人群 | 禁食固體(小時) | 禁水(小時) |
---|---|---|
成人 | 8 | 2 |
學齡兒童 | 8 | 2 |
嬰幼兒 <1歲 | 6 | 2 |
03 麻醉醫生問病史是在排查什么?
你可能會疑惑,術前反復被問“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平時會喘不上氣嗎?”這些問題,其實是在幫你篩查風險。全麻對身體是大考,基礎疾病會直接影響風險大小和麻醉方案選擇。
- 高血壓、冠心病患者
- 慢性呼吸道疾?。ㄈ缦?、COPD)
- 糖尿病
- 肥胖或睡眠呼吸暫停
- 老年人(>70歲)
有位65歲的男性,因為有慢阻肺,術前被詳細評估呼吸功能,最后調整了麻醉藥物和鎮痛方法,避免了術后呼吸并發癥。
這個例子說明,認真“過問”病史,是在為麻醉安全加一道保險鎖。
04 手術中監護儀上的數字代表什么?
進手術室后,身上常貼滿電極、夾子,監護儀上的數字一直在跳。其實,這些數字像是你身體的“儀表盤”,麻醉醫生時時刻刻都在關注。
下表匯總了6項常用指標,以及發出警報時身體可能出現的問題。
監測指標 | 安全范圍 | 預警意義 |
---|---|---|
心率 | 60-100次/分 | 過快:失血/應激 過慢:藥物反應/心臟異常 |
血壓 | 90-140/60-90 mmHg | 過高:心臟負擔重 過低:組織供血差 |
呼吸頻率 | 12-20次/分 | 呼吸抑制需及時干預 |
血氧飽和度 | ≥95% | 下降提示缺氧,緊急處理 |
體溫 | 36-37.5℃ | 異??赡茴A示感染或反應 |
二氧化碳分壓(PetCO?) | 35-45 mmHg | 呼吸異常/血流狀態變化 |
不用太緊張,這些數字的異常通常先被醫生捕捉到。有了它們,就像車開高速時有儀表燈“兜底”。
05 術后蘇醒階段有哪些注意事項?
手術后麻藥散去,剛醒來的那段時間尤其關鍵。數據顯示,約90%的并發癥如果發生,都集中在術后第1小時內。這時家屬的小小觀察,有時能第一時間幫上大忙。
- 呼吸困難/喉鳴: 如果剛蘇醒時出現持續喘不過氣、下頜、喉部有怪聲或嘴唇發紫,要立即尋醫。
- 劇烈嘔吐/嗜睡: 并非偶爾、輕微,而是持續性??赡茴A示藥物反應,不能等。
- 抽搐/意識模糊不清: 連續叫喚無反應、四肢痙攣,要馬上聯系醫護。
有一位27歲的女性,手術后30分鐘內出現短暫呼吸變慢,家屬及時求助醫護,短時間處理后恢復了。
這提醒我們,術后1小時內,家屬陪伴和細致觀察很重要,不用覺得“麻煩”。
06 麻醉恢復期如何科學護理?
護理要點 | 實用建議 |
---|---|
體位調整 | 恢復初期多采用側臥位,幫助呼吸通暢、防嘔吐;避免趴臥。 |
飲食過渡 | 剛恢復進食時,優先選擇溫清流質(如淡米湯、稀面),待胃腸功能恢復再逐步轉固體食物。 |
活動安排 | 手術后頭24小時內適度臥床,避免突然用力起身;身體稍穩定后,可短距離緩步走動。 |
傷口檢查 | 術后數天每日檢查傷口,無紅腫滲液為好。如果持續發熱、傷口滲液、劇痛,及時復診。 |
小結一下,科學護理其實并不復雜,家屬和患者都能上手。術后頭幾天不需要額外補品或特殊飲食,按部就班恢復最關鍵。
結尾提示
- 絕大多數全麻手術都是安全的,只要配合團隊安排,風險很低。
- 手術當天,不要因緊張自己瞎琢磨。多和醫生溝通,把疑問和擔心說出來,有助順利完成。
- 術后1小時是高風險時段,家屬協助觀察很重要。
- 有基礎疾病或吸煙史,記得術前如實告知醫生,提前干預能降低風險。
- 術后科學護理比亂吃補品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