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28歲的女士,曾對局部麻藥過敏。術前主動提醒麻醉師,避免了不必要的風險。
麻醉結束后,大多數人恢復很快,不過偶爾也會碰上一些“小插曲”:
需要說明的是,有位36歲的男士足部做了全麻,術后出現短暫神志模糊,因為家屬及早與醫生溝通,最終沒有遺留風險。這提醒我,遇事別慌張,及時匯報能避免大的麻煩。
有些人群做足部手術麻醉時,需要格外關心風險。拿三類常見人群來說,醫生會有不同的關注點:
手術順利只是第一步,疼痛管理一樣重要。科學的止痛不只是吃止痛藥那么簡單?!叭问健辈呗?,可以讓大部分人安心恢復:
一般手術后的前4-6小時,麻藥剛消退時會感覺明顯疼痛。這時需要醫生處方的口服鎮痛藥,根據疼痛評分(如0-10分,0無痛,10極痛)來調整劑量。
術后1-3天,傷口逐步愈合。物理療法(冰敷、抬高患肢)能緩和不適,減少腫脹,也可適當按摩腳趾周圍以改善循環。
術后一周后,如果還有慢性或脹痛感,可以嘗試深呼吸、聽音樂等方法轉移注意力。部分患者因為緊張或焦慮影響疼痛感知,需要家人安慰與陪伴。
疼痛評分自測 | 0分: 沒有疼痛 1-3分: 輕微,不影響活動 4-6分: 明顯,等待藥物緩解 7-10分: 難以忍受,需立即處理 |
---|
有一位51歲的阿姨因擔心“止痛藥有副作用”不敢按時服藥,結果反而影響了傷口愈合。其實,聽從醫生醫囑,分階段科學止痛,反而對康復有好處。
腳上的小手術,看似不大,背后的麻醉其實大有門道。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都別忘了把自己的身體狀況說清楚,配合醫生,術前術后多溝通。如果手術后疼得實在撐不住,一定及時反映。把握好每個細節,麻醉和恢復都能順順利利,給健康生活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