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別硬扛!3分鐘掌握科學應對法
01 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
在季節交替時,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經歷:一覺醒來嗓子有點干,偶爾清一下鼻涕, 有時咳嗽幾聲。簡單來說,呼吸道感染指的是我們的鼻子、咽喉、氣管等部位,被細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闖入”后引發的不適。
類型 | 常見表現 |
---|---|
上呼吸道感染 | 感冒、咽炎、鼻炎、喉炎—常見于鼻塞、打噴嚏、輕微咳嗽 |
下呼吸道感染 | 支氣管炎、肺炎—一般表現為較明顯的咳嗽、咳痰,甚至胸悶 |
?? 提示: 病原體多數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空間密閉或人流密集的場所更易中招。
02 這些癥狀出現要當心!
- 持續高熱:體溫不退,反復高于38.5℃,尤其長達48小時以上。
- 呼吸困難或喘息:出現呼吸急促、說話費力,特別是有基礎疾病者。
- 胸痛或咳血:胸口悶痛明顯咳嗽帶血,需盡快就醫。
- 意識異常:異常嗜睡、反應慢甚至昏迷,為嚴重缺氧信號。
- 幼兒、老人特殊信號:小孩哭鬧不止、不肯吃奶,老人精神變差,都要重視。
有位68歲的老人張阿姨,咳嗽幾天后開始呼吸費勁,還出現胸痛,被家人送到醫院,確診為肺炎。
?? 經驗:中老年和孩子感染后癥狀容易加重,建議24小時內及時就醫。
?? 經驗:中老年和孩子感染后癥狀容易加重,建議24小時內及時就醫。
?? 別忽視:明顯癥狀加重時,及時求醫比等待更重要。
03 為什么你會反復中招?
- 病毒傳播快:空氣中、手上的病毒,辦公室和公交車上尤其容易轉移。研究顯示,冬春流感季節,公共場所呼吸道病毒攜帶率比一般時段高2-3倍。
- 免疫力下滑:加班熬夜、營養不均、壓力大,都會讓身體“防護墻”變薄,病毒就趁虛而入。
- 易感人群:兒童和老人免疫系統功能偏弱,對病毒的識別和清除效率低。例如,3-5歲的孩子一年中反復感冒次數可達6次以上。
- 環境和氣候:空氣干燥、霧霾天、氣溫驟降時,更易打亂呼吸道自我保護機制。
? 說明: 不是你體質差,大多數感染是環境和短時免疫力波動造成的。
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
說起醫院檢查,許多人心里總有點發憷。其實絕大多數呼吸道感染的檢查過程并不復雜。這里梳理一下常見項目,打消你的顧慮:
檢查項目 | 作用 | 適用情況 |
---|---|---|
咽拭子 | 檢測病原體(病毒/細菌)類型 | 癥狀持續高熱或醫生判斷需要明確病因 |
血常規 | 判斷感染性質(如白細胞升高提示細菌感染) | 診斷不明確或癥狀加重時 |
胸部X光片 | 排除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判斷有無肺炎 | 咳嗽變重、呼吸困難、胸痛等明顯癥狀時 |
?? 檢查過程一般不會太久,大部分只需驗一次血或做個采樣,沒必要緊張。
05 科學治療記住這3點
- 對癥管理優先:普通感冒大多數靠休息和身體自愈。咽喉不適、低燒時,可以適當用退燒藥或緩解藥水。
?? 切記:發燒不代表一定要開抗生素。 - 抗病毒藥物有限制:流感等病毒感染,部分人群(如體弱者、老人、小孩)醫生會考慮用抗病毒藥,但需在早期、明確診斷下使用。
- 謹慎用抗生素:只有明確細菌感染時才需抗生素。調查顯示,60%以上的抗生素濫用與呼吸道感染有關,亂用不但效果差還可能加重菌群失衡或耐藥。
?? 最好的辦法是遵醫囑,不隨意”試藥“,別根據網上經驗自行濫用藥物。
06 康復期做好這5件事
- 均衡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蛋白質高的食物(如雞蛋、瘦肉)。這些有助于恢復免疫力。
- 適量補水:每天喝水1500-2000毫升,不只是解渴,更能促進痰液排出和身體代謝。
- 按時休息:康復期早點睡覺,睡眠時間比平時適當多半小時,利于身體自己修“保養”工作。
- 居家環境通風:房間每天至少開窗2次,每次20分鐘,幫助減少病毒殘留。
- 適當運動:病情好轉后,堅持散步或輕度體操,但避免劇烈活動。
??? 恢復期不要立刻“拼命”上班或過度鍛煉,給身體幾天緩沖期效果最好。
?? 實用提醒一覽表
易發階段 | 風險 | 建議行動 |
---|---|---|
流感高發季 | 門診量短時增加40% | 癥狀明顯盡早就醫,別“捱一捱再看看” |
兒童/老人 | 體質弱癥狀重、進展快 | 24小時內就醫,減少并發癥 |
藥物選擇 | 60%抗生素用在呼吸道感染 | 只在明確需要時用,避免濫用 |
其實,大多數呼吸道感染本身不可怕,關鍵是認清信號、掌握方法。出現癥狀時別硬扛,日常生活里學會觀察、科學應對,就能有效減少反復和拖延。照顧好自己,也是在幫家人減少困擾。
把這些知識分享給身邊的人,也許下次有人咳嗽、發熱,能更快做出正確判斷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