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個成年人就有1個高血壓!別等中風才后悔,現在了解還來得及
有時候去藥店,收銀臺旁邊總能看到一臺測血壓的儀器。隔三差五有人用完,忍不住偷偷看看:“血壓多少算高?”其實,不少人直到身體出狀況,才明白這些數字的重要。高血壓是很多人離自己最近卻又最忽視的問題,這篇文章就聊聊,我們身邊的“第三個人”,可能正站在高血壓的門檻上。
01 血壓高,到底是怎么回事?
簡單來說,高血壓就是血液沖擊血管壁的力量總是過猛。想象一下,水管承受的水壓如果每天都很大,時間長了難免會破損。我們人體的血管也一樣,長久承受超出正常范圍的壓力(高于140/90mmHg),就是醫學上說的高血壓。
有個誤區需要打破:“偶爾量高不叫高血壓”。實際上,只要多次靜息狀態下測量,血壓總是超過140/90mmHg,就需要關注。即使只是一方指標偏高,也不能掉以輕心。
02 哪些信號提示血壓可能已經不正常?
- 頭痛:有些人晨起時覺得太陽穴隱隱作痛,活動后或許能緩解,但這種輕痛別忽視。
- 眩暈:不是普通的暈,而是一種輕微暈眩,偶爾就像站起身時“發蒙”。
- 耳鳴:平時不覺得,一到夜深人靜時,耳邊像有蚊子一樣嗡嗡作響。
- 乏力或心悸:并非劇烈不適,只是偶爾覺得“不太有精神”,心跳比平常快些。
其實,超過一半的高血壓患者早期根本沒有什么不舒服。這些小信號往往會被忽略,一直到血壓高到影響器官,才會有持續性、明顯的頭痛或嚴重眩暈。
有位52歲的男士,平時自覺身體挺棒,只覺得偶有頭脹,結果體檢發現血壓常年偏高。他感嘆說:“如果不是公司體檢,我根本想不到高血壓可以這么安靜地‘潛伏’?!?
03 為什么會患上高血壓?
研究顯示,35歲以上的人群中,三個人就有一個可能患高血壓。高血壓不是憑空出現,通常跟這些因素密切相關:
- 遺傳因素:如果父母當中有高血壓患者,兒女的風險會增加。不是絕對,但確實影響較大。
- 高鹽飲食:咸菜、腌制食品吃得多,體內鈉離子高,會讓血管水分滯留,壓力加大。時間久了,血管像“被壓得喘不過氣”。
- 肥胖與缺乏運動:長期體重偏高,脂肪細胞會產生一些物質,促使血管收縮,血壓慢慢升高。尤其是腹型肥胖(肚子胖)的人,風險更明顯。
- 精神壓力大:加班熬夜、情緒緊張會讓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一陣高一陣,長年下來很容易“高定型”。
- 年齡增長:隨著年紀增加,血管逐漸失去彈性,收縮功能下降,就像老舊水管一擰就緊,高血壓發生率自然上升。
04 檢查高血壓時,醫生會怎么做?
想確認是不是高血壓,簡單抽血查不出來,需要“看數字、查多天”。通常包括這些步驟:
檢查方式 | 主要內容 | 適用人群 |
---|---|---|
多次血壓測量 | 不同時間、靜息下測量,3次結果均高于140/90mmHg為高血壓 | 所有懷疑血壓偏高的成年人 |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 一天內自動監測血壓波動,避免偶發高血壓誤判 | 血壓不穩定/辦公室量高的人 |
血液及腎功能檢測 | 輔助判斷是否有高血壓并發癥和高危因素 | 確診后需評估身體損傷的人 |
05 科學控制血壓,這3樣最關鍵
- 藥物治療:醫生會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降壓藥,如鈣拮抗劑、ACE抑制劑等。?? 一旦開始服藥,通常需要長期甚至終身堅持,不能隨意停藥。
- 生活方式調整:合理規律作息、適當減重、科學鍛煉,比如每天快走30分鐘。生活管理和藥物一樣重要。
- 定期隨訪:半年或一年看一次醫生,按時復查指標。血壓控制好,也要定期復診,告訴醫生自己的身體感受和變化。
06 生活小細節,幫你防范高血壓
不用刻意“忌口”,但懂得選對的飲食和好習慣,預防高血壓就簡單許多。
食物 | 鈉含量 (mg) | 選擇建議 |
---|---|---|
白饅頭 | 約150 | 主食,好過咸面包 |
咸菜 | 3500-6000 | 偶爾吃,別常吃 |
火腿腸 | 1200-1600 | 偶爾選,優先新鮮肉類 |
方便面調料包 | 1800-2200 | 少用或不用 |
醬油 | 6100-7900 | 蘸食,適量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