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高發!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學應對指南
01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最近不少人感嘆:一到秋冬,身邊三五個人里就有鼻塞、咳嗽。有門診醫生甚至說過:“60%的病人其實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來看病?!钡芏嗳似鋵嵎植磺澹忻昂土鞲惺遣皇且换厥?。
簡單來講,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就像小區門口來了不請自來的訪客,有的是普通鄰居(感冒),也有少數“不速之客”(流感)。它指的是鼻子、喉嚨等部位被病毒或細菌侵襲后引發的小麻煩。普通感冒常見打噴嚏、流鼻涕,流感的“陣仗”更大,常出現高熱和全身酸痛,恢復慢,還容易合并更嚴重的肺炎等并發癥。這點要區分清楚。
02 這些癥狀出現要當心
?? 其實,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的癥狀有點像秋冬的常見“小狀況”,偶爾打噴嚏、喉嚨癢,大多數人會以為只是受涼。但如果出現以下信號,最好別拖延:
常見表現 | 警示信號 |
---|---|
持續鼻塞、流涕,咽喉紅痛 | 高熱(體溫≥39℃)且反復不退 |
咳嗽、聲音沙啞 | 呼吸急促、胸悶或明顯呼吸困難 |
輕度頭痛、乏力 | 極度乏力、精神差、持續嘔吐 |
無力、胃口變差 | 皮膚青紫,出現意識不清 |
比如有一位62歲的老人,因反復高燒、精神不佳就醫,檢查后發現已合并肺炎。這個例子說明,出現高危表現要盡快就診,老人和年幼孩子尤其要小心。
03 為什么秋冬容易“中招”?
很多人好奇:“我平時挺注意衛生,怎么一換季就容易感冒了?”其實,病毒像種子,空氣干冷、居家密閉、抵抗力稍弱時就更容易在你體內“安營扎寨”。
- 病毒傳播快: 秋冬室內空間緊密,人流多,病毒的“傳播半徑”變大,比如班級或者開會的小型空間,呼吸道飛沫和手部接觸都是傳播渠道。
- 防御變弱: 天冷會讓鼻、喉局部黏膜的小衛士“打盹”,抵御外來侵襲的能力變弱。
- 身體適應期: 溫度變化大時,身體還來不及適應,免疫系統容易跟不上節奏,比如連續加班、熬夜、運動少時,病毒有“可乘之機”。
- 高危人群: 孩子、老人本身免疫力弱,被感染的概率能高出一倍。成年人每年還會得2-5次,學齡兒童可達6-10次。
?? 醫學數據顯示:勤洗手能降低40%的呼吸道感染風險,這也從側面說明平時病毒傳播無處不在。
04 醫生如何判斷上呼吸道感染?
很多時候,患者進門醫生就能通過癥狀大致判斷是否是上呼吸道感染。為了更準確,有些簡單的檢查能幫忙把復雜問題變簡單,讓你心里有底。
- 血常規: 醫生會看看白細胞等指標,判斷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感染。抽血很快,不用擔心痛苦。
- 咽拭子: 用棉簽在咽部輕輕擦拭一下,檢測病毒或細菌類型。這一步多見于有流感高危傾向或病情較重時。
- 簡易體格檢查: 看看喉嚨是否紅腫、有無膿性分泌物、聽呼吸有無異常音響,幫助排除嚴重變異可能。
例如有個28歲的白領,發熱難退、咽痛影響吞咽,醫生判斷為病毒感染,通過咽拭子等檢查后迅速給出合適方案。其實,檢查過程并不復雜,也不會帶來額外負擔。
05 科學治療這樣做
很多人感冒后第一反應就是找各種藥,甚至自己隨便吃抗生素。其實,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數由病毒引起,對抗生素并不敏感,濫用反而添麻煩。
有位41歲的女性自行口服抗生素3天后腹瀉,后來才就醫被提醒用藥不當。說明抗生素不能隨便用,避免副作用或耐藥問題。退燒藥也不能連續頻繁吃,體溫38.5℃以上考慮使用,普通情況下讓身體自己“打仗”,恢復更快。
06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說到底,不讓病毒有可乘之機才最省心。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比吃什么藥都有效??茖W研究發現:勤洗手這件小事,能幫你把感染風險減少40%。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簡單又實用的小建議呢?
日常習慣 | 具體做法 | 適用人群 |
---|---|---|
勤洗手 | 用流動水和肥皂,外出回家、飯前便后都要洗 | 所有人(尤其兒童、照護老人) |
常通風 | 每天至少開窗通風兩次,每次20分鐘 | 家庭、學校、辦公室 |
戴口罩 | 人多密閉空間、地鐵公交主動戴,減少飛沫傳播 | 流感高發期及高危人群 |
提升抵抗力 | 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量運動 | 成人、老人、青少年 |
定期接種疫苗 | 每年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有基礎疾病者尤為重要 | 老人、兒童、慢病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