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這些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01 血壓多高算高血壓???
有的人在單位體檢時一看血壓,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也超過了90mmHg,心里卻沒當回事,覺得只是測量時緊張導致。其實,連續兩次(不在同一天)血壓≥140/90mmHg,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找不到明確病因,占90%以上)和繼發性(比如腎病、內分泌疾病導致)。兩者的日常管理差別較大,原發性高血壓更常見,屬于慢性病,很多人沒什么不舒服,一拖幾年才發現。繼發性高血壓往往出現在年輕人或血壓突然異常升高,需要額外警惕。
02 身體發出哪些信號要當心???
有位45歲的男性白領,平時不覺得有問題,但近來連續出現清晨醒來時后腦勺的悶痛、偶爾眼花、還覺得踩地有點輕飄,沒放在心上。一個月后體檢,高血壓早已是“老朋友”了。
常見信號 | 特點 |
---|---|
頭痛 | 早晨明顯、多為后腦部鈍痛 |
眩暈 | 感到頭暈,行走不穩 |
耳鳴 | 突然出現的“嗡嗡聲”感 |
心悸/胸悶 | 間斷發生,稍微運動就有不適 |
鼻出血 | 偶發、量一般不大 |
但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起初沒有以上癥狀。一些人在工作壓力大、熬夜或者感冒后,覺得自己不過是勞累導致頭暈,卻不知血管早已不堪重負。尤其是那些量血壓前沒有任何不適,數值卻已經很高的人,千萬別輕視。
03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壓???
生活中常聽說“血壓高是家族遺傳”,其實真的有科學道理。在高血壓患者里,父母患病的人,子女患病幾率明顯增高。
- 1. 遺傳因素:假如父母都患有高血壓,子女大約有40%的概率發展為高血壓。
- 2. 生活習慣:經常吃得很咸、外賣多、口味重,正餐缺乏新鮮蔬果;同時,缺乏運動、久坐、經常熬夜,這些都會加大風險。
- 3. 年齡因素:年齡越大,血管彈性下降,發病率逐年升高。60歲以上,每2個人中就有1人在與高血壓做“拉鋸”。
- 4. 體重問題:肥胖讓血管工作壓力變大,“微胖容易血壓高”不是調侃,數據支撐這個說法。
- 5. 高壓職業與心理壓力:長期高強度、緊張焦躁的環境也是血壓升高的重要推手。
數據看普遍性: 我國18歲以上居民中,高血壓患病率約27.5%,平均每3個成年人里就有1個高血壓。
04 確診高血壓要做哪些檢查???
發現血壓長期偏高,醫生通常會建議全面檢查,以排查是否有繼發性高血壓,以及判斷身體有無受累影響。不同于普通健康體檢,以下這些檢查更細致,也是科學診療的關鍵步驟。
- ??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評估全天血壓波動)
- ?? 腎功能、電解質檢查(查腎臟與內分泌系統)
- ?? 心電圖、心臟彩超(看心臟受壓后有無受損)
- ?? 眼底檢查(判斷小血管是否病變)
- ?? 尿常規等輔助檢查
05 降壓治療有哪些選擇???
血壓偏高,只有生活方式調整夠嗎?其實,降壓治療分為兩路:藥物和非藥物。早期血壓輕度升高或者剛進入診斷階段,可先試試運動、改善飲食等非藥物措施。但如果血壓控制不了,醫生會根據你的實際情況配藥(比如CCB、ARB類降壓藥),用藥后需要定期復查。
治療方式 | 特點 |
---|---|
鈣通道拮抗劑 (CCB) | 適合大部分人群,副作用少 |
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ARB) | 保護腎臟、心血管 |
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 | 特殊情況下選用,有心臟病等可優先 |
非藥物方法 | 限鹽、運動、心理調節等 |
06 日常管理的3個關鍵點??
高血壓管理并不復雜,但“細水長流”才最重要。與其說是疾病,更像和身體的對話,每一次測量、每一次調整體重,都是為了讓生活順暢而有節奏。日常生活里,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 1. 限制鹽攝入:每天盡量把鹽控在5克以內??梢杂脵幟?、醋或者天然香料做味道補充。一位50歲的退休女士堅持清淡飲食,半年后血壓穩住了不少。
- 2. 規律適度鍛煉:選擇快步走、騎車、太極等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每周5次效果最好。體重下降1-2公斤,血壓自然也會改善。
- 3. 居家規范自測血壓:建議早晨、晚上各測一次,固定在相同時間,每周3次起步。測量時靜坐5分鐘,上臂與心臟同高,取3次均值。
測量記錄可用APP或小本子記下,方便與醫生溝通。
- 突發劇烈持續頭痛
- 目眩、視物不清、說話含糊
- 肢體無力、嘔吐、抽搐
補充說明與行動建議??
很多朋友一聽“高血壓”就緊張,其實,只要注意定期自測、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大部分人都可以把血壓穩定下來。和身體的對話,要趁沒出大問題時開始。
家里有老人、或者自己正處在高血壓風險區,每周測幾次血壓、保持清淡飲食、適當鍛煉,都是穩扎穩打的“護航行動”。等血壓出問題再想辦法,往往已經錯過調整時機。
日常生活說起來瑣碎,其實就是把身體當成朋友,按時“查收信號”,養成好習慣。高血壓防治路上,你不是孤單的,有很多和你一起努力的人——最好的預防,就是現在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