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手術安全指南:這些關鍵點能救命
01 全麻手術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聽“全麻”,心里就咯噔一下。其實,全身麻醉就像進入一次“可控的深度睡眠”(比喻1),讓你在手術期間對疼痛和外界完全沒有記憶。麻醉醫生會根據不同手術,給你搭配不同的藥物,讓你安全地“睡過去”,在醒來時手術已經完成。
在手術室里,麻醉團隊不是只負責“打麻藥”,他們要根據你的身體狀況和手術變化,靈活組合藥物,讓你肌肉放松,疼痛消失,意識切斷。同時,整個過程都在可控和精準調整之下。
02 手術前為什么要填那么多表格?
- 隱藏風險掃描:表格會詳細問到你的慢性病、家族史、過敏史等,是為了揪出那些你自己都不覺得有問題的隱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比如一位60歲高血壓女性,正是通過術前問卷才查出長期沒發現的高血糖,及時做了處理,手術過程也更安全。
- 量身定制方案:每個人的體質和麻醉反應不同,通過這些信息,麻醉醫生能提前設計藥物組合和操作流程,減少不良反應。
- 藥物慎重選擇:如你正用降壓藥、抗凝藥或是雙方有不良互動的藥物,表格會提醒麻醉醫生在麻藥選擇和劑量上“有的放矢”。
03 麻醉醫生為什么反復確認我的體重?
要素 | 對用藥的影響 |
---|---|
體重和體脂 | 直接決定用藥劑量,過輕/過重都要調整 |
肝腎功能 | 藥物代謝快慢不同,有肝腎病的患者劑量需更謹慎 |
藥物過敏 | 可選藥物種類減少,避免過敏反應 |
既往麻醉反應 | 有麻醉蘇醒遲緩、過敏、惡性高熱史,方案需特殊定制 |
劑量過高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心臟驟停,偏低則有可能手術中“醒過來”,所以精確計算十分關鍵。
04 術中到底怎么保證我的安全?
- 實時心電圖:心率、心律波動隨時預警
- 血氧監測:手指夾子測血氧,一旦下降可立刻救治
- 動態血壓:血壓大起大落會被及時識別和處理
- 呼氣末二氧化碳:能判斷呼吸是否通暢
- 體溫保護:手術室溫常較低,防止體溫下降帶來新風險
麻醉醫生不斷根據這些信息調整藥物和液體,用數據說話,最大程度保障每一刻的安全。
05 醒來后惡心嘔吐怎么辦?
很多人全麻后醒來,頭暈、惡心、甚至嘔吐,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比如一位40歲的男性,術后半小時出現輕微惡心,用止吐藥后很快緩解,這其實和使用的麻醉藥、體質、手術種類都有關系。
- 止吐藥:有3種常用藥物(昂丹司瓊、多拉司瓊、地塞米松),醫生會根據情況選擇。
- 體位調整:半臥位、側臥可減少嘔吐不適。
- 水和食物:6小時內避免進食,先少量飲水,等惡心消退后再少量進食。
06 哪些人更容易出現麻醉風險?
并不是每個人接受全麻時風險都一樣。有些特定人群需格外關注:
- 嚴重肥胖:氣道更窄,藥物分布和代謝復雜
- 睡眠呼吸暫停:全麻下更易呼吸受阻
- 心臟病史:一旦心臟功能波動,手術中需要更嚴密監測
- 困難氣道:如下頜小、脖子短,插管等操作會更難
- 藥物濫用者:本就耐藥,普通麻醉劑量可能不夠,需額外調整
07 兒童和老人麻醉特別要注意什么?
群體 | 代謝特點 | 用藥與觀察重點 |
---|---|---|
兒童 | 肝臟酶不成熟,藥物代謝慢 | 劑量更低,手術結束后要看清醒反應和呼吸情況 |
老人 | 大腦對麻藥更敏感,恢復慢 | 用藥減量,術后多關注意識、記憶及肢體活動 |
臨床上有一位78歲的男性,因腸道手術全麻,手術順利但麻醉蘇醒較慢,醫生通過延長監護和減少用藥,讓他如期安全醒來。這個例子提醒我們,年齡大并不等于高風險,只需方案得當。
08 全麻會影響記憶力嗎?
有些人擔心手術后會變“健忘”。其實,醫學上把術后出現的暫時性思維遲緩叫做“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最新研究發現,出現這類情況的多為高齡或原本有認知障礙的人群,并且90%的人在一周~一個月內會自行恢復。
年輕人和身體健康者,術后很少會有持久影響。如果你或家人術后出現反應慢、答話慢,可以多休息、多與人互動,有問題就找醫生評估。
?? 別忽視的實用建議
- 術前禁食8小時:不能隨意“偷吃”,尤其是清晨手術,半夜后別再進食,防嘔吐誤吸。
- 摘除假牙首飾等:手術前記得取下所有口腔、金屬物品,防誤吸或遺失。
- 如實告知用藥:近期吃的藥、健康補品都要說清楚,別遺漏。
- 術后24小時別開車或簽重要合同:恢復期內反應慢,容易出事故或作出錯誤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