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手術別擔心!3個關鍵點讓麻醉更安全
年紀大了,面對手術總會多些顧慮。前不久一位78歲的李阿姨要做關節置換,家里人光是聽說“全麻”,神色立馬緊張起來。其實,麻醉風險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了解關鍵點,和醫生好好配合,絕大多數高齡手術都能安全順利地完成。下面這幾個細節,正是家屬和患者最需要關注的。
01 為什么高齡患者麻醉風險更高?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項機能不知不覺地慢下來,尤其是心臟、肺、肝、腎等“主力器官”變得更為脆弱。就像一臺用了多年的汽車,關鍵零件開始老化,承載壓力的能力也在下降。
麻醉對這些“老零件”來說,是一場不小的考驗。舉個例子:70歲左右的周爺爺,本身心臟偏弱,術中稍微麻醉劑量稍大,血壓可能就撐不住。再比如,肝腎代謝變慢后,藥物容易“留”在體內,出現藥物殘留帶來的頭暈惡心等癥狀。
影響部位 | 變化 | 麻醉時的風險 |
---|---|---|
心臟 | 跳動更慢、調節能力差 | 血壓更容易波動 |
肺部 | 肺活量變小 | 手術中氧氣供應不穩 |
肝、腎 | 代謝降解變慢 | 藥物不易清除 |
大腦 | 反應能力下降 | 術后迷糊、恢復慢 |
02 麻醉前必須評估的5項指標
手術前,醫生會做一系列詳細的身體評估,這類“體檢”是為手術安全“打底”。主要查這五項:
- ① 心臟功能 — 做心電圖,有時還會加做超聲心動圖,看看有沒有基礎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
- ② 肺部功能 — 需要拍片或者肺功能測試,尤其平時有咳喘、慢阻肺等情況的老人。
- ③ 肝、腎功能 — 通過抽血看肝酶、腎功能等數據,確認“解藥”和“排藥”的能力。
- ④ 認知與記憶能力 — 部分醫院會用簡單工具幫老年患者評估智力,比如讓他們背數字、識別圖片,以篩查術后譫妄等風險。
- ⑤ 基礎用藥與過敏史 — 提前交代所有正在用的藥物,避免藥物沖突或過敏。
03 3種常見麻醉方式怎么選?
老年手術常用的麻醉有三種類型。哪種方式合適,要根據手術大小、患者具體身體情況動態選擇。
麻醉方式 | 適用范圍 | 優缺點 |
---|---|---|
全身麻醉 | 大多數大手術(如腸胃、胸腔手術) | 優點:徹底無痛,適合操作復雜的手術 缺點:對心肺、腦部的影響較大,術后迷糊時間可能長 |
椎管內麻醉 | 腰椎、下肢手術(如髖關節置換) | 優點:對全身影響小,手術區感覺消失 缺點:高齡患者如果有凝血問題,不適合用 |
神經阻滯麻醉 | 四肢、局部小手術 | 優點:疼痛控制精準,恢復快 缺點:范圍有限,不能用在大手術 |
04 術后最容易忽視的2個危險時段
手術結束,大家容易松口氣,但其實術后頭兩天,仍有兩大“危險時段”需要注意:
- 前24小時內:術后短暫認知障礙
很多老人醒來后會有一陣迷糊,甚至說胡話。有位85歲男性患者術后當晚突然變得焦躁,家屬很擔心。其實,這是短暫性大腦反應,一般休息后會恢復,但如果持續超過一天,最好聯系醫生看是否有其他問題。 - 48小時內:呼吸抑制
麻醉藥有時還沒完全排出體外,老年患者呼吸慢、淺,甚至出現暫時性暫停。若有胸悶或打鼾變重,要盡快告知值班醫生。
05 家屬需要做好的3項準備
陪老人做手術,其實家人可以提前做三件事,讓整個流程更順利,風險也更低。
- ① 詳細溝通手術方案— 除了問“怎么麻醉”,也要問麻醉藥物是否跟平常服藥沖突,有沒有需要暫時停藥的。
- ② 記錄平時用藥清單— 操作前主動把降壓藥、降糖藥、抗凝藥等全部準確寫出來,避免“無意中漏掉”。
- ③ 協調家屬輪流陪護— 特別是術后48小時,最好能換班陪護,留意患者精神狀態與呼吸表現。
06 這些情況要及時叫醫生!
再細心,難免遇到突發狀況,術后出現下面幾種警示信號,應第一時間聯系醫護:
異常表現 | 初步應對 |
---|---|
呼吸變淺、暫停,或口唇發紫 | 輕拍肩膀、監測呼吸,趕快通知醫生 |
講話變得含糊、意識模糊 | 守在床旁,保持安靜,避免走動,立即報告醫護 |
持續嗜睡、叫喊無反應 | 不得拖延,立即快速呼叫護士 |
突然性劇烈疼痛或出血 | 保持傷口清潔、不要自行處理,馬上呼叫醫生 |
年齡并不是手術的“攔路虎”,把風險意識和科學的準備結合起來,老年麻醉遠比想象得更可控。仔細做好術前評估,家屬多一份細心配合,手術大多都能順利安全落幕。關注每一個小變化,能讓手術旅程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