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手術別擔心!3個麻醉風險早知道,科學應對更安全
01 為什么高齡患者麻醉風險更高?
家里老人準備做手術時,家屬經常會問:“高齡了,麻醉是真的假的安全嗎?”其實,身體年紀大了,機能確實沒年輕時那么有“彈性”了。
就說心臟、肺和肝腎吧,原本像城市里的水電工程,到了七八十歲,或多或少都“老化”了。高齡患者心臟泵血沒以前有力,肺供氧跟不上,肝腎代謝慢了半拍。這些變化會讓麻醉藥的效果變得“小脾氣”十足——藥效來得快,代謝卻慢,很容易引發不良反應。尤其像呼吸變淺、血壓忽高忽低、術后清醒比別人慢,這些都一點不稀奇。
小提醒:80歲以上患者,麻醉后出現意識混亂(術后譫妄)的概率可超過40%。不過,大部分人只要提前評估、合理用藥,還是能順利恢復的。
02 麻醉前必須評估的3項關鍵指標
檢查項目 | 意義 | 生活化舉例 |
---|---|---|
心肺功能 | 判斷身體對麻醉藥的承受力及術后恢復能力 | 家里的王奶奶爬樓梯容易氣喘,醫生會特別關注她的心肺能否撐得住麻醉。 |
肝腎功能 | 檢測藥物代謝與排泄能力 | 肝腎像“分解工廠”,一旦效率低下,藥物殘留越多,副作用越明顯。 |
認知狀態 | 區分基礎記憶力、注意力情況 | 要是有點健忘或本身有輕度癡呆,術后短暫精神錯亂概率會更高。 |
小知識:術前醫生通常會讓家屬協助患者完成簡單問答或畫鐘測試,只為更細致地掌握老人的整體狀態。
03 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怎么選更安全?
- 全身麻醉適合大部分需全身放松的長時間手術,比如開腹、胸腔手術,但高齡人需要額外關注術后意識恢復慢、呼吸控制有困難的情況。
- 半身麻醉(如椎管內麻醉)則多用于下肢、下腹部手術——像髖關節置換、部分婦科手術。它對呼吸影響較小,但有低血壓、雙腿暫時無力的風險。
- 局麻和靜脈鎮靜也是選擇:比如有基礎病、但只做局部小手術的老人,局部麻醉風險就更低。
?? Tips:麻醉醫生最終會結合手術類型和老人身體狀況,個性化制定“麻醉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家屬溝通環節千萬別省!
04 術后最該警惕的2個危險時段
麻醉復蘇期(術后2小時內)
- 呼吸不順、叫名不應、嘔吐的風險都在這段時間高發,監護必須做到位。
術后24小時內
- 出現極度困惑、講話紊亂或突然躁動時要引起高度警覺。
別忽視:老人麻醉后偶爾輕微精神飄忽不稀奇,持續意識不清明顯延長、臉色發青、氧飽和度下降,這些都是需要立刻通知醫護的信號。
05 家屬陪護必備的5個實用技巧
- 每2小時幫老人翻一次身,防止壓瘡和肺部感染。
- 床頭抬高30°有助于防止誤吸、促進呼吸通暢。
- 觀察呼吸,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呼吸次數在12-20最理想;發現明顯慢、急促、或者胸口起伏很小就得告訴醫生。
- 提前移除床邊雜物,別人靠近時要陪護,避免跌倒風險。
- 多跟老人聊天,簡單用詞引導他回憶當天日期、熟悉人物,有利于迅速恢復清醒,降低術后譫妄風險。
記得:術后連續3天,每天可以讓老人做1分鐘簡單認知測試,比如讓其念書、識別家人,這有助于及時發現精神異常。
06 這些藥物要提前告訴麻醉醫生!
- 抗凝藥(如阿司匹林、華法林) 長期服用會讓止血變慢,增加手術出血或椎管麻醉出現硬膜外血腫風險。
- 降壓藥、抗心律失常藥 可能影響麻醉期間心跳、血壓的波動。
- 降糖藥/胰島素 術前禁食期間容易引起低血糖或高血糖。
- 處方鎮靜藥、抗抑郁藥 和麻醉藥疊加,有時讓術后蘇醒變慢。
?? 補充:帶老人就診前,整理最近1個月所有用藥清單,別忘了營養品、保健品也要寫明。
小結 & 實用提醒
- 高齡并不等于手術“禁區”,合理評估、準備得當,許多老人都能平穩通過麻醉難關。
- 麻醉前2周最好戒煙酒、合理調藥,為恢復加分。
- 術后48小時內,及時報告所有異常表現,是對老人最大的保護。
- 術前充分和麻醉醫生、主刀醫生溝通風險和方案,幫助家屬安心也讓醫護能提前針對性準備。
- 遇到相關問題,可以向有經驗的麻醉醫生或綜合醫院咨詢。下次家里老人需要手術時,這些細節都可以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