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手術別擔心!麻醉安全這樣做就對了
01 為什么高齡患者麻醉風險更高?
60歲以上的老年人里,有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和醫院打過交道。住院手術,家里人最擔心的常常不是手術本身,而是“麻醉能不能撐得住”。其實,老人手術時用麻醉藥,好比一臺用久了的老家電,上電壓、下電流都得格外小心。
上了年紀,心臟、肺、肝、腎等“元件”慢慢變得反應遲鈍。比如呼吸一旦出問題,補氧本事不如年輕時,把握不好就容易“短路”。再加上高血壓、糖尿病常常一起來湊熱鬧,身體調節能力變弱,遇到麻醉時高低血壓、低氧這樣的“插曲”風險增加。
80歲以上患者,術后出現認知障礙的比例高達30%以上。
02 麻醉前必須評估的3項關鍵指標
- ① 心肺功能(基礎分)
一位76歲的男性,平時上三樓就氣喘吁吁,檢查心電圖發現偶爾心率不齊。這說明麻醉前要仔細測量血壓、心電、呼吸、動脈血氧飽和度。如果心肺“底子薄”,醫生有時還會補做B超或肺功能。
- ② 認知與精神狀態(應試水平)
有位82歲的女性阿姨,術前容易忘事,有輕微焦慮。像這樣,醫生通常會做簡單的記憶和語言測試,了解是否有潛在的譫妄風險。
- ③ 用藥史與慢性病管理(歷史記錄)
例如,一名68歲的老年患者,長期服用降壓藥和阿司匹林。類似的藥物都要如實告知麻醉醫生,方便提前做風險評估,比如調整是否停藥。
手術前2周停用阿司匹林,有可能降低出血風險。
03 醫生最推薦的兩種麻醉方式
麻醉方式 | 適用情況 | 醫生建議理由 |
---|---|---|
局部(區域)麻醉 ?? | 四肢小手術、某些下腹部手術、部分骨折復位 | 藥量少,影響范圍局限,對心肺影響較小。比如一位85歲的大爺做髖部骨折手術,醫生偏愛腰麻配合鎮靜,術后恢復比較順利。 |
全身麻醉 ?? | 胸/腹部大手術、需深度鎮靜手術 | 適合麻醉范圍廣、手術時間長的場景。雖然監控嚴格,但對身體的全面考驗也更多,麻醉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權衡。 |
有選擇空間時,局部麻醉往往更適合體弱年長的病友。
04 術后最容易忽略的3個危險信號
- 譫妄(意識模糊、胡言亂語、不認識家人)
上了年紀,晚上突然神志不清或亂說話,不少人以為只是“小糊涂”,但術后譫妄需要盡早反饋醫護。 - 低氧血癥(指甲、嘴唇發紫,呼吸淺快)
若老人術后顯得氣短乏力,或者發現“臉色發青”,應警惕缺氧,不要輕易放過。 - 并發感染(局部腫脹發熱,持續發燒)
比如手術切口紅腫,體溫超過38.5℃不退,這可能是感染信號,別等自愈,建議及早就診。
不要把所有異常都當“正常術后反應”,多一分關注就多一分安全。
05 讓恢復更順利的5個細節
?? 實用建議一覽
- 合理體位管理
術后采用半臥位(坐起30-45°),能大大減少嗆咳和誤吸。如一位83歲的老先生術后在護士指導下趴坐,咳嗽少了很多。 - 疼痛控制得力
如果傷口、四肢或腰背有明顯疼痛,及時溝通申請鎮痛藥物,別硬撐。 - 早期輕度活動
只要醫生允許,哪怕第一天在床上輕輕活動手指、腳趾,對預防血栓和肌肉萎縮都有好處。 - 選擇易消化餐食
粥、雞蛋羹、蒸南瓜為主,比大魚大肉溫和,幫助腸胃慢慢恢復。 - 避免口干/便秘
適量多飲溫水、進食適量水果,比如蘋果泥、橙子丁,既防脫水也有助順暢排便。
半臥位進食可減少誤吸風險60%。
06 這些藥物要提前告訴麻醉醫生!
藥物類 | 舉例 | 特殊風險 |
---|---|---|
抗凝藥 | 阿司匹林、華法林 | 增加術中及術后出血幾率,需要提前評估是否停藥。 |
降壓藥 | 硝苯地平、依那普利 | 有的須術晨服用,有的術前需暫緩,具體依照醫囑調整。 |
降糖藥 | 格列齊特、二甲雙胍 | 術晨空腹時要特別小心低血糖風險。 |
神經類藥物 | 苯巴比妥、右佐匹克隆 | 可能影響術后神志清醒和認知恢復。 |
手術當天,隨身攜帶近期用藥清單,一對一向醫生說明。
?? 實用提醒欄
- 手術后若持續精神恍惚,及時就醫別等待自愈。
- 術前所有口服、西藥、中藥、保健品都需要提前報備醫生。
- 術后家屬每日簡單記錄進食、排便及活動狀況,便于醫生調整方案。
- 恢復過程中,輕度的惡心、乏力可以觀察,但一旦明顯加重,要主動尋求幫助。
- 每位老人情況不一,所有建議以醫生具體指導為準,不要擅自調整用藥或飲食。
最后小結
年紀大了做手術,說不憂心是不現實的。其實,做到按步驟評估身體、監控風險,術后勤觀察、合理護理,多數高齡患者都能慢慢扛過去。手術不是終點,積極配合,加一點細致與耐心,安全地度過麻醉和恢復期,家人和醫生一起努力,大家都會安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