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發季,這樣應對最科學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實是什么? ??
簡單來說,所謂“感冒”,醫學上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它們偏愛攻擊鼻腔、咽喉和上氣道,就像一群“不速之客”在你的呼吸道里小聚。普通感冒和流感在癥狀上有區別。普通感冒多數表現為鼻塞、流涕、喉嚨微癢,身體略感乏力;但流感來得更兇,常伴高熱、全身酸痛和明顯乏力,有時候還會頭痛、眼眶痛。
現實中常見的誤區是,把所有上呼吸道的小癥狀都歸為感冒。實際上,如果癥狀突然加重,比如急劇升高的體溫、劇烈肌肉痛甚至呼吸急促,更應考慮是不是流感甚至其他重癥感染。
類型 | 典型表現 |
---|---|
普通感冒 | 鼻塞、打噴嚏、輕微咳嗽 |
流感 | 高熱、肌肉酸痛、嚴重乏力 |
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50億人次罹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雖然多數病例幾天后自愈,但也有發展為支氣管炎、肺炎等并發癥的風險。
02 這些信號出現時,別再“硬扛”了 ??
- 持續高熱:體溫超過38.5℃,并持續兩天以上,退燒藥效果有限。
- 呼吸急促或困難:如出現氣喘、吸氣費力,甚至胸悶。
- 精神狀態明顯變差:比如意識模糊、嗜睡或者持續哭鬧(兒童)。
- 反復嘔吐或脫水:表現為少尿、口干。
- 咳痰帶血或劇烈胸痛:這些屬于“紅燈”信號。
比如,曾有位5歲的女孩,平時感冒只是流鼻涕。這次卻持續高燒不退,還開始呼吸急促,最終在醫院確診肺炎。說明反常癥狀出現時,很有必要就醫而非拖延。
03 病毒是如何悄悄找到你???
很多人覺得自己“體質差”,其實更多是病毒傳播途徑和人體免疫狀態共同作用的結果。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或者和污染的物品接觸后不經意間“帶回家”。比如在公交車內握過扶手,揉起了鼻子;孩子在幼兒園與同伴親密接觸,手上帶回了病毒。
風險因素 | 現實例子 |
---|---|
空氣流通差 | 密閉教室、辦公室 |
免疫力下降 | 熬夜、飲食不均、心理壓力大 |
年齡因素 | 嬰幼兒、老年人更易感 |
有一點別忽視:免疫力其實不是短時間就能提高的,長期的疲勞、壓力,甚至飲食不均衡,都會讓身體“防線”變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營養攝入不夠,會顯著增加呼吸道感染風險。這說明,頻繁感冒的人群,更該關注日常生活習慣。
04 醫生怎么判斷你得了哪種感冒???
并不是所有病毒性感冒都需要復雜的檢測。多數都是根據癥狀和病史體檢來初步判斷。醫生會問發燒幾天了、有沒有咽痛、最近身邊是否也有人感冒。在特殊情況下,例如懷疑為流感或合并細菌感染,才會安排咽拭子檢測(用棉簽取咽喉分泌物)或血常規(化驗炎癥情況)。
檢查手段 | 適用情況 |
---|---|
咽拭子檢測 | 懷疑流感、需明確病原體時 |
血常規 | 判斷是不是有嚴重炎癥 |
比如有位40歲的男性,起初只是喉嚨不舒服,第二天開始高燒伴咳嗽。醫生通過詳細體檢并輔助血常規檢查,發現白細胞數值升高,結合病史,最終建議抗生素治療,避免了進一步惡化。
05 感冒該吃藥還是挺著?安全原則一看就懂 ??
感冒治療最重要的是對癥處理:發燒了用退燒藥,咳嗽影響睡眠可以短期口服止咳藥。抗生素不能治療病毒性感冒!只有懷疑有細菌感染時,比如持續高熱且伴咽部化膿、咳黃痰,才會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很多人見到感冒就隨便買抗生素,這誤區相當普遍,容易造成耐藥甚至副作用。
癥狀 | 推薦做法 |
---|---|
發熱不高、輕微咽痛 | 多喝水、休息,可用解熱鎮痛藥 |
咳嗽影響休息 | 選用止咳藥或含片 |
流感樣高熱 | 見醫生評估,必要時抗病毒藥物 |
一個24歲女生曾連續三次輕感冒都自行服用了抗生素,結果腸胃不適反而加重。這個例子其實不少見,對癥處理、合理用藥,遠比“一陣猛藥”來得更安全和有效。
06 5個生活細節,讓你和感冒說再見 ??
用流動水和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尤其外出回家、飯前便后。清潔手部,減少病毒“偷襲”。
每天開窗換氣2-3次,每次10-20分鐘,稀釋病毒濃度,對抗“密閉感染圈”。
成年人建議每晚7~8小時睡眠;孩子和老年人更要高質量休息,幫助免疫系統恢復。
新鮮蔬果如橙子、蘋果含豐富維C,適量吃些禽蛋、奶制品補蛋白,有利于抵御病毒入侵。
散步、慢跑、騎車,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長期堅持,身體“防線”自然更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