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安全指南:術前到術后必須知道的3件事
01 麻醉前為什么要做這么多檢查???
如果你聽過有人說:“做手術,醫生怎么光檢查不動刀?”其實背后是有講究的。手術前的檢查,很多時候讓人以為有點“繁瑣”,但它們每一項其實都和手術安全直接相關。尤其是麻醉,哪怕是短時間的麻醉,身體的一些“小問題”在麻醉期間也可能被“放大”。
以40歲的陳先生為例,準備做一個簡單的疝氣手術。因為他過去有過高血壓史,麻醉醫生提前安排了心電圖和血壓管理的方案。術前發現心率稍快,團隊及時調整,整體無風險。這個例子其實說明:術前檢查的目標,不是“多此一舉”,而是要把每個人的小風險最大程度排查出來。
- ?心電圖和心臟功能(看能否承受手術負擔)
- ?呼吸系統評估(比如做胸片、肺功能檢查)
- ?血常規、生化(了解貧血和肝腎功能)
- ?藥物過敏史、有無家族特殊病史的調查
- ?近期感冒、咳嗽等就得推遲手術
簡單來說,術前的“多做一步”,很可能在手術臺上幫你避開大風險。即使年輕健康,也不能掉以輕心。
02 手術中麻醉醫生在監控什么???
很多人以為,麻醉就是“打一針、一覺醒來”。實際上,手術時麻醉醫生全程就在你身邊,比主刀醫生還“離不開你”。他們的工作重點就是持續監控患者生命體征,及時處理一切突發狀況。
監測指標 | 為何重要 |
---|---|
?? 心率、心電圖 | 異常心律可及時發現,心臟負擔可控 |
?? 血壓 | 升高或降低對腦、心、腎影響大 |
?? 血氧飽和度 | 低氧預警,保障器官供氧 |
??? 體溫 | 防止過高或過低影響恢復 |
?? 出入液量 | 平衡電解質,預防脫水或水腫 |
手術臺上,任何異常都逃不過麻醉醫生的“電子眼”。無論多短的手術,也不能少這幾道“安全鎖”。
03 術后蘇醒階段有哪些危險信號??
剛做完麻醉,有些人會感覺“迷糊”,甚至惡心想吐。但有一些變化,絕對不能當作“小毛病”忽視。術后24小時,是身體逐步恢復的關鍵期,也是部分并發癥最容易“埋雷”的階段。
- 持續呼吸困難(比如胸悶、氣短,不能平臥)
- 難以控制的劇烈疼痛(不管改了姿勢還是藥物都緩解不了)
- 持續嗜睡或意識模糊(叫名字反應慢、難叫醒)
- 傷口大量滲血(比術后初期明顯增加)
- 有無持續嘔吐或發熱?
- 雙下肢是否腫脹明顯?
- 胸口突然疼痛或心慌?
- 尿量驟減?
這些信號出現時,應馬上通知護士或醫生。姑且可以比喻為“人體的報警器”——絕不能先等“自己會不會好”。
04 麻醉后惡心嘔吐怎么辦???
手術后,惡心嘔吐其實挺常見——約40%的人會被這個“小麻煩”困擾。和過山車下來時的那種感覺有點像,有時只是輕微地惡心,有時一整天都翻江倒海。
- 醫生針對個人體質,術前可以加用止吐藥,比如昂丹司瓊、甲氧氯普胺等
- 術后建議先不要暴飲暴食,等完全清醒后再少量多次進食
- 適當抬高床頭,有助于緩解
- 深呼吸或輕柔按摩太陽穴可以試試
- 避免強氣味和油膩食物
不過,劇烈、持續嘔吐,特別是伴隨頭暈、心慌、發燒等癥狀時,需盡快上報醫護,因為可能是體內水電解質失衡或并發癥的信號。
05 老年人麻醉風險更高嗎?????
年齡一上來,有些朋友對麻醉特別擔心。不是“上年紀扛不住”,而是人的各項機能本來就開始“減速”。80歲以上的人,術后并發癥的概率比60歲~70歲患者要高2到3倍,尤其是心臟、腦、腎這些“要害”部位,更容易受影響。
年齡段 | 麻醉風險特點 | 管理要點 |
---|---|---|
60~70歲 | 基礎疾病多、代謝慢 | 術前藥物調整、心臟評估 |
70~80歲 | 呼吸儲備下降、更敏感 | 低劑量起始、密切監測 |
80歲以上 | 合并癥風險暴增 | 全流程個體化定制方案 |
06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能預防嗎???
有些人聽說“手術一麻醉,人會變傻”,特別是家中長輩做完全麻后咋覺得愛忘事了?其實,術后偶爾短暫的注意力下降是常見的,如果持續記憶減退、情緒變動,醫學上叫“術后認知功能障礙”。這種情況在60歲以上發生率明顯增高。
- 手術前進行輕度腦力訓練(比如簡單的記憶小游戲),有助于恢復。
- 配合麻醉醫生調整麻醉深度,避免藥量過大過猛。
- 術后適當活動,按時服藥、規律作息。
其實,大部分這類問題幾天內都能恢復,只有極少部分人需長期觀察。術后家屬多些關懷和陪伴,讓患者保持好奇心、愿意溝通,恢復也會快不少。目的不是追求“麻醉無風險”,而是讓風險降到最低。
結束語
日常生活里,大家對麻醉有不少誤解或擔心,其實“術前細查一步,術中嚴密看守,術后多提醒”就是最務實的安全秘訣。你不是醫學專家,但把握幾個關鍵時刻的安全信號,足夠幫助自己和家人規避手術帶來的小風險。如果下次家人或朋友要麻醉,不妨和醫生聊一聊這些關鍵點——很多誤會和擔心,都能被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