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患者為何步履蹣跚?—揭秘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前因后果!
氣溫微涼的四平市,75歲的王先生總是步履蹣跚。最近,他的腿部疼痛和麻木感愈發明顯,這讓他的家人感到十分擔憂。經過一系列的檢查,王先生被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這一診斷讓很多人都云里霧里,腿痛竟然和動脈堵塞有關!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揭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神秘面紗。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主要影響到下肢的動脈。統計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5%-20%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而在75歲以上人群中,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30%以上。因此,了解這一疾病的癥狀、形成原因、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魔爪”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通俗地說,就是動脈內壁因脂肪、膽固醇等物質沉積而逐漸變窄,進而阻礙血流。這類似于水管內壁長期積累的水垢,逐漸堵塞了水流,最終可能導致水管完全堵死。這一過程中,動脈內膜會越來越厚,形成斑塊,甚至合并血栓,導致動脈瘤形成。
王先生的檢查報告顯示,他的左側下肢動脈中膜不均勻增厚,伴有多發斑塊,部分動脈段完全閉塞或接近閉塞。這些都是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典型表現。斑塊的形成可能導致動脈血流的急劇減少,病人常常感到腿部無力、麻木、疼痛,甚至嚴重影響日常行走。
別小看這些癥狀—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險惡
動脈硬化閉塞癥不僅影響病人的行動能力,更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由于動脈血液供給受限,組織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組織壞死,甚至需要截肢治療。尤其在老年人中,隨之而來的感染風險和康復難度更是雪上加霜。
2018年發表于《循環》雜志的一項研究指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中有10%-20%在診斷后5年內因相關并發癥致死。此外,病例隨訪研究發現,嚴重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這表明動脈硬化閉塞癥不僅是局部問題,更是全身血管健康的警示信號。
如何對抗動脈硬化閉塞癥
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從藥物治療到手術干預,方法多樣。常見的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改善血液循環藥物(如前列地爾注射液)和降脂藥物(如瑞舒伐他汀鈣片),這些藥物能有效緩解癥狀,改善血流。
對于嚴重病例,介入治療或手術可能是必要的選擇。介入治療通常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這是一種微創手術,通過導管將狹窄的動脈撐開,從而恢復血流。此外,傳統的外科手術,如旁路移植術和動脈內膜切除術,也在一些復雜病例中應用。
如何預防動脈硬化閉塞癥
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需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尤其是高危人群。首先,堅持健康飲食,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增加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蔬果。其次,戒煙限酒,預防多種心血管疾病。第三,適當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有氧運動。
對于已有動脈硬化風險的人群,定期體檢尤為重要。通過早期篩查,如動脈超聲檢查,可以在癥狀明顯前發現動脈硬化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此外,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這些都是動脈硬化的重要誘因。
突破性的未來醫學
在對抗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方面,醫學界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新興技術正在嘗試中。比如,干細胞研究顯示出修復受損血管組織的潛力,有望在未來為動脈硬化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對于已經確診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十分關鍵?;疾〔⒉灰馕吨ハM喾?,通過積極治療和良好護理,許多患者可以顯著改善生活質量?;颊呒覍賾o予更多的理解與支持,陪伴患者度過每一個艱難的時刻,共同面對挑戰。
- Hiatt WR, Goldstone J, Smith SC Jr, et al. Atherosclerot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Symposium II: Lower-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Circulation. 2008;118(25):2826-9
- Norgren L, Hiatt WR, Dormandy JA, et al.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J Vasc Surg. 2007;45(1):S5-S67
- Criqui MH, Aboyans V.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5;116(9):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