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35歲的陳先生每年單位體檢,最近一次發現血糖剛好“踩線”。他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沒啥大問題,就忽略了。結果下一年,連續三項異常數據提醒他,再不調理,就要走上糖尿病這條路了。
大部分體檢指標出問題,和日常習慣、年齡變化、家族遺傳密切相關,還有一些因素是身體自身調節的“警報響起”:
醫學調查顯示,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超過27%,血糖異常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特別是35歲以后更需當心。
有指標變紅,下一步不是馬上“全項目復查”,而是針對性去細查。不同異常,復查的方向也不一樣。表格里簡單梳理幾種常見情形:
異常指標 | 優先復查檢查 | 建議就診科室 |
---|---|---|
血壓升高 | 動態血壓監測、心電圖 | 心內科 |
血糖偏高 | 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小時血糖 | 內分泌科 |
血脂異常 | 全血脂譜、肝膽B超 | 內科、營養科 |
肝功能異常 | 肝炎病毒檢測、腹部B超 | 消化科 |
腎功能異常 | 尿常規、腎臟B超 | 腎內科 |
腫瘤標志物升高 | 相關部位影像學檢查 | 腫瘤科、外科 |
很多慢性病都喜歡“悄悄潛伏”。即便沒有頭暈、惡心這些直白的癥狀,部分異常依舊要干預,尤其是在這些情況下:
簡單來說,盡早通過飲食、運動、規律作息這三大法寶來調整,效果最好。具體怎么做?下面一一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