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臂叢麻醉在橈骨骨折手術中的優勢
01 輕微征兆常被忽略
橈骨受傷最早的信號,往往只是偶爾的酸痛或關節活動有點僵。比如:有位35歲的女白領,在一次摔倒后覺得手腕“卡卡的”,手指屈伸沒原來靈活。隔三差五一陣酸,用手一壓還有點不舒服。她本以為只是小扭傷,沒想到實際上骨頭已經出了問題。
輕微癥狀時,疼痛并不劇烈,經常容易被誤認為日常勞損或微小拉傷。這提醒我們,手腕突然變僵、持續有異樣,哪怕只是偶發,一定要認真多留點心,別等骨折擴大才后悔。
02 出現這些癥狀要當心
- 持續性劇烈疼痛: 41歲的男工程師王先生,摔倒后手腕腫得像饅頭,不敢碰也不敢轉動,夜里疼醒幾次。
- 明顯腫脹變形: 手腕突然高低不平,或手指握拳會疼,甚至整個前臂都腫起來。
- 活動功能受限: 日常簡單動作,比如擰毛巾、系扣子都變困難,甚至沒法自如屈伸。
這些表現說明損傷已經比較重,單靠休息已經無法自行修復。這時手術治療往往不可避免,麻醉也隨之成為必談話題。別小看麻醉處理,處理得當不僅讓患者少受痛苦,還能減少手術創傷與后遺癥。
03 增加麻醉及骨折風險的常見因素
風險因素 | 為什么有影響? |
---|---|
年齡偏大 | 神經敏感性下降,骨質疏松,手術恢復慢 |
長期慢性病 | 如心肺疾病對全麻耐受差,更易出現麻醉并發癥 |
不良生活習慣 | 抽煙、飲酒等會影響麻醉藥代謝與神經反應 |
家族麻醉史特殊 | 約2%人群可能有特殊藥物反應,增加麻醉風險 |
簡單來講,不同人群的骨折麻醉風險并不一樣,臨床醫生會依據個人條件調整麻醉方式。所以,既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臂叢麻醉,也不是誰都要全麻。麻醉前詳細了解個人病史很關鍵。
04 臂叢麻醉到底怎么做?
臂叢麻醉,其實是一種專門針對上肢的“局部麻醉”。醫生在腋下、鎖骨或頸部區域,精準注射麻藥到臂叢神經附近,等于給上肢“斷了痛覺總閘”。手腕以下瞬間麻木,但患者保持大腦清醒。術中醫生常常與患者直接對話,確保麻效良好,必要時還可以隨時補麻。
- 操作流程更加可控;
- 與全麻不同,不影響心肺及腦功能;
- 提高手術期間整體安全感。
05 麻醉前如何檢查與判斷?
- 詳細問診:確認有無慢病史及藥物過敏;
- 體格檢查:明確骨折類型和神經狀態;
- 超聲引導:可視化神經走向,精準定位注藥點;
檢查越細致,手術的安全系數也越高。患者提前和麻醉醫生溝通真實病史,會極大增加手術成功的概率。
06 治療體驗與恢復優勢
臂叢麻醉不僅用于手術,還大大提升了患者后續康復速度。 數據顯示,同樣的橈骨骨折,使用臂叢麻醉的患者,術后24小時痛感降低56%,恢復鍛煉及早下地活動的速度更快,住院時間平均縮短近30%。
對比項目 | 臂叢麻醉 | 全麻 |
---|---|---|
手術時交流 | 可與醫生溝通 | 完全失去意識 |
術后蘇醒快慢 | 極快,一般10-20分鐘 | 有嘔吐、頭暈等延遲反應 |
對心肺影響 | 幾乎無影響 | 有一定風險,尤其老年人 |
術后并發癥 | 較少(約3-5%) | 較多(約8-12%) |
07 術后回復這樣做最靠譜
- 早期適度活動: 按照醫囑定量做簡單腕部動作,有助防止關節僵硬;
- 飲食均衡: 多吃蛋白質高(如魚、蛋、奶)、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骨愈合和肌肉恢復;
- 及時復查: 定期到醫院復評康復效果,發現異常及時調整方案;
- 規范服藥: 嚴格遵醫囑使用止痛藥或防血栓藥品,勿隨意加減用量。
此外,如果恢復期間出現劇烈疼痛、突然肢體無力或傷口異常腫脹,建議立即就醫檢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