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識模糊持續超過12小時,或恢復過程中出現呼吸異常,一定要聯系醫生。
不同的麻醉方式不是隨意挑選,背后考量的因素其實很多。舉個例子,一位68歲的男性,需要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由于患有心臟病,全身麻醉可能讓心臟負擔變大,醫生更傾向選擇區域麻醉,減少對全身的影響。對于本身體質好、手術時間長,需要肌肉完全放松的人,全身麻醉則往往更合適。
手術前的“麻醉評估”其實很像做一次全面的健康體檢。醫生通常會詳細詢問個人既往病史,包括慢性病、藥物過敏、近期感冒發熱等,還會安排心電圖、胸片等基礎檢查。以一位58歲女性為例,她有糖尿病史,麻醉前醫生詳細了解了她的血糖控制,并檢查了心肺功能,最終選用了對身體負擔較小的區域麻醉。
評估項目 | 主要作用 |
---|---|
病史和家族史 | 發現潛在疾病和麻醉禁忌癥 |
體格檢查 | 評估身高、體重、氣道等基本狀況 |
輔助檢查(如心電圖、胸片) | 排查心肺及其他重要器官問題 |
術前禁食、用藥指導 | 減少術中并發癥 |
很多人關心,哪種麻醉“效果好”?其實各有優缺點。區域麻醉下,術后清醒快,疼痛感較弱,許多患者當天就能嘗試抬腿。但對于手術過程需要更多配合或時間較長的手術,全身麻醉則更為穩妥。曾有研究顯示,區域麻醉術后3天內鎮痛評分優于全身麻醉,尤其適合需要術后快速康復的人。不過,也有2.5%左右的患者會因解剖變異或局部感染風險而不能選擇區域麻醉。
全身麻醉 | 區域麻醉 | |
---|---|---|
優點 | 手術過程肌肉完全松弛,應急處理靈活,適用于各種手術 | 術后清醒快,惡心和疲勞少,有助早期康復 |
可能問題 | 醒來慢、短暫意識模糊,偶有惡心嘔吐 | 偶然麻醉效果不全,極少數有頭痛/尿潴留等不適 |
恢復速度 | 通常較慢,需密切觀察 | 多數數小時后可坐起、活動 |
麻醉醒來之后,護理環節很重要。頭幾小時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動作別太大。疼痛管理靠醫生的鎮痛方案,自己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適當深呼吸來減輕不適。比如一位45歲的男性,術后采用彈力襪和床上主動屈伸運動,減少血栓風險,3天后已能獨立拄拐下地。術后家人也可幫忙觀察面色、呼吸,及早警覺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