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麻醉安全指南:這些風險早知道,手術更安心
在醫院門診,經常能碰見這樣的場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為關節置換、腫瘤切除等手術而焦慮,家屬一再追問——“麻醉會不會有風險?手術是不是很危險?”
其實,邁入老年后,身體各項機能確實跟年輕時大不一樣,麻醉這步“考驗”,也變得需要格外小心。下面這份指南,就幫你理清思路,手術前更安心。
01 為什么老年人麻醉風險更高?
年紀漸長,身體就像一臺用久的小家電,雖然還能運作,但內部部件磨損,很多變化肉眼難察覺。
不同于年輕人,老年人的心臟跳動變得沒有以前有力,對血壓、心律的調節能力下降,碰上麻醉藥物,很容易出現血壓突然降低或者心跳不規律。肺部彈性減弱,呼吸功能也跟著變差,吸入麻醉藥后,出現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癥的幾率更高。
另一方面,肝腎就像體內的“處理站”,常年累積的變化,會讓藥物代謝變慢,麻醉藥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比年輕人長。這些眼里看不見的改變,是潛在的“麻煩制造者”,也是為什么,老年患者麻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約有15%-20%,比中青年人高出不少。
02 麻醉前必做的5項評估
很多老人在醫院手術前會被安排各種檢查——別嫌麻煩,這些都是為麻醉做足“安全墊”。
術前評估重點包括:
檢查項目 | 作用 | 具體案例 |
---|---|---|
心電圖 | 篩查心律失常,發現潛在心臟問題 | 72歲女性患者術前發現心房顫動,調整用藥后手術更順利 |
胸部X線 | 了解心臟及肺部結構 | |
肺功能檢查 | 評估呼吸能力,減少術中心功能不全風險 | |
肝腎功能 | 確認藥物代謝排泄是否異常 | |
血常規/電解質 | 排除貧血、電解質紊亂等異常 |
03 3類常用麻醉方式怎么選?
手術麻醉不是“一刀切”,常見有三種方式,每種各有適用。
這張表簡單對比:
方式 | 適用場景 | 老年患者的注意點 |
---|---|---|
全身麻醉 | 大部分大型手術如腫瘤切除 | 肝腎功能弱者需調整劑量,術后蘇醒時間會變長 |
椎管內麻醉(如腰麻) | 骨科、泌尿、部分婦科手術 | 原有脊柱疾病患者不適用,術中血壓需嚴格監控 |
局部/神經阻滯麻醉 | 體表、四肢小手術 | 藥物劑量需個體化,警惕局部反應 |
- 比如,全身麻醉對全身影響大,80歲的王爺爺做髖關節置換時,結合神經阻滯,術后蘇醒過程明顯更平穩。
- 局部麻醉創傷小,對身體顫抖、心慌等影響較小,但復雜手術不適合。
04 術后最需警惕的4個信號
手術順利完成,別以為萬事大吉。有四個問題,術后格外需要關注,一旦發現,要及時和醫生交流。
- 譫妄:突然出現神志不清、說話胡亂、對家人認不出,見于年齡較大的術后患者。
- 低氧血癥:表現為嘴唇發紫、呼吸費力,嚴重時會出現氣短或胸悶。
- 持續嗜睡:不只是術后犯困,如果醒來后反應遲鈍、很難和人溝通,也是異常信號。
- 明顯的口唇或指甲蒼白:提示循環系統可能有障礙。
05 家屬陪護的3個關鍵時段
陪護不是全天陪著才行,挑對時間更重要。對老年患者來說,有3個時間點尤其需要有家人在身旁:
- 麻醉剛蘇醒時(復蘇期):患者剛清醒混亂易跌倒,有親屬在場,多一份安全感。
- 手術后24小時內:最關鍵的并發癥多在這段時間內暴露,家人能及時發現異樣。
- 重新下床的第一次:如需如廁、進食等,有人攙扶防止摔倒。
06 降低風險的5個實用建議
前面提到風險,接下來說說怎么做。其實,有些小改變就能幫助提升麻醉手術安全感——
- 用藥管理:術前如服用降壓、抗凝等藥,須主動告知醫生,不要自行停藥或加藥。
- 早期輕微活動:術后醒來后,根據醫囑下床、活動手腳,能降低血栓等并發癥。
- 合理進食飲水:醫生說能進食、喝水后再慢慢少量嘗試,莫急于求成。
- 保持樂觀心態:情緒緊張會加重身體不適,與醫護溝通、適度轉移注意力,幫身體恢復。
- 定期回訪檢查:術后注意監測,發現呼吸異常、持續困倦等及時就醫。
手術本身不可避免有風險,不過只要各項檢查做細致,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家人協力配合,絕大多數老年人都能安全平穩地度過手術關口。聽懂身體的小信號,照顧好飲食起居,有疑慮及時咨詢醫生,這才是面對手術時最安心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