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麻醉安全指南:這些風險早知道,手術更安心
許多老人都說,寧愿不做手術,也怕麻醉“醒不過來”。其實,只要前期準備到位,手術麻醉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作為家人和陪護,提前了解老年麻醉的常見風險點,能幫親人規避麻煩,也讓整個過程更安心。下樓取快遞、散步、做飯……平常身體沒啥異樣,但到了手術關鍵時刻,卻最考驗身體底子。這篇文章會用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讓“看不見”的麻醉變得容易理解、好掌控。
01 為什么老年人麻醉風險更高?
別看爸媽每天還能爬上四樓、做家務,實際上,身體很多部件跟剛退休那會兒已經有變化。比如心臟跳得慢了些、腎臟過濾的速度降了,連處理藥物的“動力”都不如年輕時。麻醉藥需要在體內代謝清除,原先幾個小時能排完,現在也許要一整天。
像高血壓、糖尿病這些老年常見病,很容易在麻醉過程中“起小脾氣”,讓血壓、心跳不太穩定。而且腦子的反應沒從前快,所以有時術后會短暫迷糊,出現大家聽說過的“術后譫妄”。
?? Tips:一項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人術后發生短暫神志障礙(譫妄)的比例達到15-50%,尤其是大手術后更常見。
02 麻醉前必須評估的5項身體指標
- 心臟狀態: 需要查心電圖,了解有沒有心律不齊、缺血等問題。
例子:有位74歲的李大伯,平常沒明顯心臟病史,但做術前心電圖發現輕度房顫,醫生特意調整了麻醉藥用量,術后很快恢復正常。 - 肝腎功能: 檢查肝酶、腎功能指標,評估麻醉藥物清除能力。
- 肺功能: 通過肺活量檢查,看是否有慢性咳嗽、呼吸不暢的問題,必要時補做胸片。
- 血常規: 包括貧血、血液粘稠度,確保供氧和出血風險都在可控范圍。
- 基礎疾病情況: 評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控制程度。
?? 建議:知曉這些檢查后再安排手術,有些潛在的小問題能被提前發現,減少意外發生。
03 3類常用麻醉方式如何選擇?
麻醉方式 | 適合手術 | 優點 | 可能問題 |
---|---|---|---|
局部麻醉 | 小傷口手術(如皮膚腫塊切除) | 清醒、恢復快 | 有時會有緊張感 |
椎管內麻醉 (包括腰麻/硬膜外) | 下肢、腹部等較大部位手術 | 鎮痛效果好 | 個別老人出現頭暈、低血壓 |
全身麻醉 | 胸腹、腦部及復雜手術 | 術中無痛無知覺 | 恢復時間略長,部分人術后短暫迷糊 |
?? 小提醒:選擇哪種方式,主要看手術部位、身體狀況,由麻醉和手術團隊共同決定。
04 術后最需警惕的3種并發癥
-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 有些家屬發現老人手術后糊涂,搞不清時空。這是因為手術和麻醉可能讓大腦反應變慢。大部分會慢慢改善,但需要密切觀察。
- 呼吸抑制: 手術麻藥還未徹底清除時,老人偶爾呼吸變淺,尤其夜間易出現。這種情況多見于全身麻醉。
- 血壓波動: 麻醉和手術刺激,有時會讓本已脆弱的調節系統出差錯,出現短暫性的血壓升高或下降。
?? 識別辦法:如果術后老人出現上述反應,且持續存在,務必告知醫生,及時處理最關鍵。
05 降低風險的4個關鍵準備
- 術前藥物調整:正在服用降壓、降糖或抗凝藥的老人,務必按醫生要求調整。有些藥需要術前停止或換用新方案。
- 遵守術前禁食:通常手術前6小時不能進食,2小時內不喝水,可以避免術中嘔吐及誤吸風險。
- 按要求停用感冒藥:部分老人有鼻塞、咳嗽,術前如使用鎮咳、抗過敏藥,需向醫生說明,以免藥物影響麻醉。
- 術前充足休息:前一天晚上別熬夜,情緒放松,比補充“特效營養品”更管用。
?? 友情提示:上述準備要早于手術1-2天開始,不要臨近手術才改藥、停藥。
06 家屬陪護必知的3個時間點
- 術前問詢
- 麻醉醫生查房時,盡量完整交代老人的慢性病史、過敏、吃藥細節。有必要的話,把常用藥帶到醫院備查。
- 手術蘇醒期
- 老人術后剛醒時,常見神志迷糊、說夢話、抓撓。此時不要急于刺激或打斷,家屬只需在旁陪護、安撫即可。
- 出院回家后
- 如果發現老人持續反應遲鈍、呼吸變慢,或出現新的神志異常,建議及時回院復查,請專業醫生評估處理。
?? 這說明:家屬的細心觀察、陪伴和配合,是老年患者麻醉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
說起來,每個人都會慢慢變老,身體的細微變化有時自己都注意不到??偟膩砜矗樽碇皇菐椭覀儠簳r“睡一覺”,保證手術順利,就像一個不可見的小護航員。提前知曉風險、配合醫生準備,陪伴家人平穩走過手術這一關,往往比“神藥秘方”更重要。希望這份指南,能夠幫你和家人在面對手術時,多一分安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