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手術麻醉安全指南:如何平穩度過手術關
01 手術中的“隱形保障”——麻醉作用有多大???
很多人做結腸手術,心里最擔心的往往是手術本身。其實,能順利“躺下去,又醒過來”,麻醉的功勞不可小看。手術時,麻醉醫生會像“幕后守護者”一樣,持續關注你的每一次呼吸和心跳,確保身體狀態始終平穩。
結腸手術對麻醉的要求比較高,手術時間長,而且腸道有大量血管、神經,稍有應激反應就可能引起血壓、心率大幅波動。不僅關系到手術能不能順利進行,術前、術中和術后的麻醉管理,還直接影響康復速度。
02 麻醉前最重視的3項評估
- 心肺功能
醫生會先了解你有沒有心臟病、肺部疾病。有一位69歲的阿姨,過去做過支架,心臟偏弱。通過詳細心電圖和呼吸測試,麻醉醫生調整了麻藥用量,手術很順利。從這里可以看出,有基礎病一定要提前說明,這幫你規避風險。 - 用藥情況
平時用的降壓藥、抗凝藥(比如阿司匹林)、糖尿病藥,都要提前告訴醫生。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影響麻藥代謝或增加出血風險。 - 營養狀況
體重過低或者貧血,會讓身體抵抗力降低。麻醉前查個血常規,醫生有針對性地補充營養或糾正貧血,對術后恢復幫助特別大。
建議:實在沒記住過去的用藥和檢查單,可以家人幫忙整理一份,和醫生詳細溝通。
03 兩種主流麻醉方式,怎么選?
方法 | 適用場景 | 優點 | 短板 |
---|---|---|---|
?? 全身麻醉 | 絕大多數結腸手術 | 鎮痛徹底,患者無意識 | 有惡心、蘇醒慢等副反應 |
?? 椎管內麻醉(腰麻/硬膜外) | 部分小型、微創手術,或合并使用 | 術后恢復快,惡心少 | 有下肢麻木,范圍有限 |
如果你比平均年齡偏大、心肺功能一般,醫生可能會綜合推薦兩種方式結合使用,讓麻醉副作用更少、蘇醒更順。麻醉醫生會根據你的體質、手術時長和基礎病來定制最合適的方案。
04 手術臺上的實時守護清單 ??
結腸占位手術中,麻醉醫生會像“飛行員操作儀表盤”一樣,眼睛始終盯著各種數值:
- 循環監測:時刻關注血壓、心率變化,及時調節藥物和輸液量;
- 氧合水平: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避免供氧不足對腦、心臟造成傷害;
- 麻醉深度:利用腦電監測或意識評分,保持舒適且安全的麻醉狀態。
比如,一位56歲的男士手術時,出現心率慢的苗頭,被麻醉醫生及時發現并用藥干預,避免了手術中斷。這提醒大家,不管患者有沒有顯著不適,手術時的“實時守護”非常重要。
05 剛醒來,這些小問題別緊張
?? 惡心、嘔吐
部分人麻醉蘇醒時會有短暫的惡心感,一般十幾分鐘內改善。
?? 寒戰(打冷顫)
術后麻藥代謝,身體反應會出現短時候冷顫,大多不用特殊處理。
?? 疼痛感增強
部分人手術區域剛開始醒時會刺痛或酸脹。醫生常用鎮痛泵或藥物分時釋放方式,讓疼痛可控。
06 術前到術后,麻醉助力康復的4招
- 優化禁食時間
現在手術前6小時可以進流食,2小時喝點白水或葡萄糖水,也更舒適,減少低血糖。 - 維持體溫
手術室空調涼,體溫低容易引起寒戰和感染。麻醉會用加溫毯,保持體溫恒定。 - 多模式鎮痛
不只靠鎮痛泵,還結合口服止痛藥、局部神經阻斷等方法,讓疼痛感最低。 - 鼓勵早動
手術后24小時內適度下床、做肢體活動,能降低血栓和腸道黏連風險,麻醉醫生協助制訂行動計劃。
07 某些特殊情況,麻醉醫生必須知道!
情況 | 需要說明內容 | 可能風險 |
---|---|---|
過敏史 | 是否有藥物、食物過敏或麻醉史異常 | 避免致敏藥物,防止過敏反應 |
睡眠呼吸暫停 | 睡覺打鼾或憋氣 | 術后恢復慢,有呼吸暫停風險 |
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心律不齊或者心衰 | 麻醉期間循環不穩 |
長期用藥 | 降壓藥、糖尿病藥、止疼片 | 藥物相互作用需要提前調整 |
友情建議:有不明白的既往病史,最好帶上病歷本、用藥清單給麻醉團隊看一眼。
08 術后舒適方案:回病房繼續守護
- 鎮痛泵使用:有些人對疼痛比較敏感,術后可以自己按泵,按需“加一針”,這樣更可控。
- 惡心的防護措施:麻醉醫生會提前開好對應抗吐藥,緩解惡心和嘔吐,減少影響進食。
- 早期下床活動:一天內就能坐起、下地行走,有助于腸道恢復正常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