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通常表現為輕度咳嗽、流涕,發熱大多不高,很少持續超過兩三天。流感會更加突然,發熱明顯,渾身酸痛,常常讓人覺得一下子“被放倒”。新冠的表現又有不同,發熱可能不高但持續更久,部分人伴有乏力甚至呼吸急促。
說起來,自己簡單分辨很難,如果遇到上述明顯癥狀或者持續不見好,及時去醫院是最穩妥的選擇。
有些信號不能拖,稍不留意,進展很快。大醫院的觀察顯示,大約40%的呼吸道重癥患者,是因為忽視了這些“紅燈”信號才耽誤治療。
下表總結了常見但極其重要的身體提示:
危險信號 | 常見表現 | 推薦處理 |
---|---|---|
血氧低于93% | 手指測血氧儀數值偏低 | 立即就醫,考慮吸氧 |
嘴唇、指甲發紫 | 可見青紫色,尤其在活動后 | 馬上去醫院,排查缺氧 |
呼吸困難 | 說話時明顯氣喘、憋悶 | 不拖延,盡快送醫 |
持續意識模糊 | 答話不清、昏昏欲睡或精神不振 | 需急診評估 |
高熱不退 | 體溫>39℃,超過3天 | 建議前往醫院完善檢查 |
一位74歲的女性,近段時間咳嗽加重、喉嚨發癢,家人以為只是“季節性感冒”,結果去醫院一查,已經發展為上呼吸道感染,還伴有過敏反應。醫生后來從她的血象和胸部CT中發現了炎癥。
這背后的機制,就像城市的城門遭遇入侵。呼吸道黏膜原本是身體的屏障,病毒、細菌這些“外來者”趁著天氣變化、免疫力下降,尋找“破綻”進入。秋冬季人體防御力本就略弱,慢性肺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城防”更脆弱。
不過,風險高并不等于一定會重癥,了解原因,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處理。
有些人一到醫院,面對一串“咽拭子、血常規、胸片”等檢查單會犯怵:“是不是過度檢查了?” 其實,大部分呼吸道感染的核心檢查只有三種:
面對檢查別緊張,醫生通常會根據個人癥狀有針對性地開,絕大多數并非“多余”,而是診斷和選藥的關鍵。
感冒咳嗽能忍就忍?不總是。
家庭護理、藥物選擇和是否要住院,其實有一套判斷標準,盲目用抗生素、退燒藥效果有限不說,還可能有副作用。
適用情況 | 對癥處理 | 注意事項 |
---|---|---|
輕癥(低熱、偶有咳嗽) |
| 避免自行疊加多種感冒藥 |
病毒性感染(確診) |
| 抗生素無效,勿濫用 |
疑似細菌感染 |
| 需配合醫生指導用藥 |
出現重癥信號 |
| 不可拖延,應立即就醫 |
說到防護,其實做到這幾步,風險能明顯降低。權威數據顯示,流感疫苗接種能讓住院風險下降59%。根據家庭和工作環境,按下表操作:
預防措施 | 操作建議 | 降風險效果 |
---|---|---|
疫苗接種 | 符合條件者每年接種流感疫苗,60歲以上可加肺炎疫苗 | 住院風險降低59% |
規范洗手 | 流水加肥皂,至少20秒;外出歸來、飯前便后堅持洗 | 減少約30%的傳染機會 |
選擇口罩 | 在人群密集或封閉環境選擇醫用口罩;需緊貼面部 | 有效阻斷飛沫傳播 |
室內通風 | 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10分鐘以上 | 降低空氣中病毒濃度 |
其實,大部分呼吸道感染都是可以早發現、早應對的。明白區別、看準信號、配合檢查、只用對藥,這些都很重要。日常生活里再多一點耐心和細心,對自己和家人多一點關心,才能順利安穩過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