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別大意!這些癥狀出現趕緊就醫
01 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生活中,誰沒碰上過感冒、咽喉痛或者咳嗽?其實,這些都屬于呼吸道感染的一種。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我們熟知的普通感冒、急性咽炎;以及下呼吸道感染,比如氣管炎、支氣管炎乃至肺炎。它們的區別主要在發病部位,也影響到癥狀和嚴重程度。
主要類型: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偶爾也可能是細菌或真菌作祟。約7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實都是病毒感染,普通感冒就是典型代表。相比之下,下呼吸道感染容易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比如肺部炎癥或持續咳嗽,尤其是本身免疫力差的人群要格外留心。
-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含感冒、咽炎,癥狀偏輕。
- 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氣管炎、肺炎,病情較重,可能需住院。
02 哪些癥狀要警惕?這些信號出現別拖著!
有時候,我們能感覺到一些不太正常的變化,比如偶爾流鼻涕、嗓子癢,但這些通常是輕微、短暫的,稍微休息就能緩解??梢怯龅较旅鎺追N情況,真的不能再猶豫了——趕緊去醫院。
癥狀 | 表現 | 需就醫原因 |
---|---|---|
持續高燒 | 體溫反復>38.5°C,超3天不退 | 可能轉為嚴重感染 |
呼吸困難 | 感到喘不過氣,甚至胸悶 | 肺部或下呼吸道問題 |
持續劇烈咳嗽 | 止不住咳嗽,伴大量黃、綠痰 | 細菌性感染風險高 |
嘴唇/指甲發紫 | 明顯紫紺,精神變差 | 缺氧征象,應盡快就診 |
嗓音嘶啞明顯 | 聲音變粗啞,持續超過3天 | 氣道已經受損 |
病例:一位63歲的女性患者,感冒一周仍持續高燒至39°C,呼吸急促,后被診斷為肺炎。她的例子說明,年紀稍大、癥狀持續加重時,一定別拖延就醫。
03 為什么有些人總是反復呼吸道感染?
有人幾乎一年里總要反復感冒、咳嗽,甚至剛好沒幾天就又中招,這并不是偶然。其實,這背后既有身體免疫狀態的原因,也和環境及生活習慣密切有關。
- 1. 免疫力較弱 小朋友和老年人本身體質偏弱,防御力比成人低。據統計,兒童每年感冒6-8次其實很常見,和自身免疫系統的發育程度有關。
- 2. 空氣質量問題 經常處在灰塵大、煙霧多的環境,呼吸道更易受到刺激; 空氣干燥也會讓呼吸道黏膜“防線”變差。
- 3. 慢性基礎病影響 比如哮喘、慢阻肺等疾病,會讓氣道長期處于不正常狀態,更容易重復感染。
04 去醫院一般檢查什么?怎么配合最關鍵?
說到醫院就診,很多朋友心里會有些緊張:會不會很復雜?其實,呼吸道感染的檢查手段相對明確,流程也不繁瑣。關鍵是配合醫生,能幫助盡快找到癥結所在。
檢查項目 | 主要目的 | 注意細節 |
---|---|---|
血常規 | 初步判斷感染類型(細菌/病毒) | 無需空腹,過程簡單,一般很快 |
咽拭子/鼻拭子 | 尋找具體感染源(如流感、新冠) | 采樣時盡量配合,避免嘔吐反應 |
胸片(X光/CT) | 了解是否累及肺部,有無炎癥 | 根據癥狀需要選擇,不是所有人都用 |
案例:14歲男孩反復咳嗽1周,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經胸片進一步檢查發現輕度支氣管炎。這個例子也強調了,光靠癥狀難以判斷輕重,配合檢查才能更精準。
05 治療呼吸道感染——怎么做到不亂用抗生素?
一說感冒咳嗽,不少人就想著吃抗生素,但真正需要用抗生素的其實沒那么多。病毒和細菌不是一種病原體,吃錯藥不光沒效果,還容易讓細菌變“頑固”。
- 1. 對癥處理原則 病毒感染一般用抗病毒藥(如果流感等)或對癥藥物,比如退燒、止咳、補液,身體多休息。抗生素主要針對細菌性感染,不是感冒“必備”。
- 2. 不隨意用藥 只有通過醫生明確診斷為細菌感染,才會建議適合的抗生素——擅自亂吃,容易讓身體產生抗藥性,下次真的遇到問題反而更麻煩。
- 3. 審慎對待特別人群 孕婦、老人、慢性病患者,治療時需要更個性化的藥物選擇,一切應聽專業醫生建議。
06 日常這樣預防最有效
預防呼吸道感染,很多時候并不復雜,最基礎的做法往往也是最實用的。無論是孩子、老人還是普通成人,每天習慣養好了,病毒和細菌“無縫可鉆”。下表為你一一總結:
措施 | 具體做法 | 特別推薦人群 |
---|---|---|
規范洗手 | 用流動水+肥皂搓洗20秒,飯前便后執行 | 孩子、照顧嬰幼兒的人 |
接種疫苗 | 按時打流感、肺炎等疫苗 | 65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 |
多喝白水 | 每天保證1500-2000ml水分,幫助黏膜保持濕潤 | 所有人群 |
加強通風 | 每天開窗換氣2次,每次10-20分鐘 | 居家和辦公人群 |
均衡飲食 | 多吃新鮮果蔬,適量蛋白質,增強防御力 | 青少年和老年人 |
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呼吸道感染,其實都能被生活中的“小細節”左右。咱們的身體就像一輛日常維護的汽車,檢查、打理、預防一樣不能少。只要把基礎工作做到位,即使偶爾遇到感染,也能早發現、早處理,不必緊張,更不必盲目。健康,真的離我們并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