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這些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01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早上擠公交、辦公室交流、飯后遛彎,這些再普通不過的場景,其實都可能成為上呼吸道感染的"捷徑"。簡單來說,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部和喉部被病毒或細菌侵襲后引發的炎癥,很多人習慣稱它為“感冒”。它屬于生活里最常見的小毛病,卻總能不聲不響地打亂原本的節奏。
在醫學上,上呼吸道感染又細分為急性咽炎、鼻炎、鼻咽炎、喉炎等類型。春秋交替、寒暑轉換是它的高發期,感冒病毒活動最頻繁。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它大多來勢溫和,但一旦“忽略”,對健康也會造成不小的困擾,特別是老人、孩子和體質偏弱的人。
02 出現哪些癥狀要當心?
多數上呼吸道感染剛開始時,只有輕微不適,可能是打幾個噴嚏、偶爾清清鼻子,看起來沒什么大礙。但如果有以下幾種情況,那就不能掉以輕心了:
- 鼻塞嚴重、呼吸費力:已經持續了兩三天,白天晚上都影響休息。
- 咳嗽變劇烈:咳嗽頻繁,伴有胸悶甚至咳帶血絲。
- 高熱不退:體溫超過38.5°C,服用退燒藥效果不明顯。
- 嗓子劇痛或吞咽困難:喉嚨痛到影響進食。
- 耳部脹痛或聽力減退:有時是中耳炎的表現。
- 頭痛明顯、精神萎靡:有的人還會伴隨惡心、注意力難以集中。
具體癥狀 | 需警惕的信號 |
---|---|
咽痛、發熱 | 超過3天沒有緩解 |
咳嗽、流鼻涕 | 加重、夜間影響睡眠 |
聲音嘶啞 | 說話困難,甚至失聲 |
別忽視:特別是發熱、咳喘、精神狀態變差時,一定要及時考慮去醫院,避免病情迅速惡化。
03 為什么會得這個病?
很多人覺得上呼吸道感染總是“莫名其妙”就找上門。其實,這個病最常見的幕后推手就是病毒,比如鼻病毒、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等。根據數據分析,70-8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細菌“趁虛而入”的幾率要小得多。
- 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冬春季節,公共場所的交叉感染尤其常見。
- 免疫力下降:工作學習壓力大、熬夜、飲食不規律,身體“防線”松懈時,病毒更容易入侵。
- 年齡因素:兒童和老人免疫系統發育不全或退化,容易反復感染。
- 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哮喘等基礎病患者,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明顯升高。
有位35歲的男性上班族,在春季高峰期頻繁加班,最近一周連續出現嗓子發癢、輕微流涕,起初并沒有特別在意,沒想到后來癥狀加重,最終才被診斷為急性咽炎。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不規律的作息、持續壓力,的確會讓身體更容易“破防”。
04 醫生如何確診?
說起來,很多人對醫院的檢查過程多少有些緊張,擔心會不會“查半天找不出病因”。實際上,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大多并不復雜。醫生通常從這些方面入手:
- 詳細詢問病史:比如癥狀出現的時間、發展過程、伴隨其他不適(如頭痛、乏力)。
- 體格檢查:用壓舌板看咽喉、捫觸頸部淋巴結、聽診呼吸道聲音。
- 輔助檢查:必要時,采集咽拭子做病毒或細菌檢測。特殊情況下,做血常規、C反應蛋白檢測,用于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
05 有哪些有效治療方法?
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很多情況下其實不必太緊張,大多數患者依靠自身免疫能逐步恢復。不過,合理用藥、休息和對癥處理還是必須的:
- 對癥治療:體溫升高時使用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咳嗽嚴重可用止咳藥,鼻塞可以選用局部減充血劑。
- 足夠休息與水分:多補水,休息好有助于免疫力恢復。可以適量喝一些溫熱的湯水,減緩咽喉刺激。
- 空氣流通和濕潤:加濕器、開窗通風能讓鼻黏膜舒適,不易干裂。
- 抗生素使用:只有在醫生判斷為細菌感染(如咽部大量化膿、體溫高、持續不退)時才需要。普通病毒感染吃抗生素沒有幫助,還可能帶來副作用。
- 特殊人群關注:孕婦、嬰幼兒及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發病后建議及早就醫,防止并發癥。
06 日常如何預防最有效?
病毒雖常見,并不能說明我們就只能聽之任之。其實,平時一些看似簡單的習慣,能把患病風險大大減少。
預防措施 | 具體建議 |
---|---|
勤洗手 | 按照七步洗手法,每次認真搓洗30秒,多用流動水和洗手液。研究顯示,正確洗手能降低45%的感染風險。 |
均衡飲食 | 多吃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 |
室內通風 | 每天至少開窗兩次,每次20分鐘。 |
適量運動 | 每天快步走半小時,提高身體抗病能力。 |
疫苗接種 | 推薦老年人、兒童、慢性疾病人群接種流感疫苗。 |
回頭看,其實上呼吸道感染離我們不遠也不“可怕”,大部分情況都能安全恢復。借助良好的生活習慣,清楚識別警示信號,及時干預,才是讓健康一路“暢通無阻”的關鍵所在。如果最近剛好你身邊有人“中招”,不妨把這些小知識轉發給他們,也可能幫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