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別忽視!這些癥狀、治療和管理方法要趁早知道
01 慢性胃炎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常常覺得胃不太舒服,卻總也沒到疼痛難忍的地步。其實,慢性胃炎就像一場“長時間的小雨”——胃黏膜一直在經受炎癥的困擾,時間久了,胃壁可能變薄變脆,甚至慢慢朝著萎縮、異常組織變化發展。和“快刀斬亂麻”的急性胃炎不同,慢性的變化往往悄無聲息,讓人難以察覺。
日常生活里,有人剛開始只是偶爾覺得飯后脹脹的,早早飽了,或者偶爾反酸,很多時候并不會引起足夠重視。這種狀態其實是胃黏膜受到了持續而“溫和”的傷害,并不是短期能恢復的小問題。需要注意,慢性胃炎持續存在,發展下去有可能增加胃部少見但值得留意的嚴重后果,比如胃癌的風險。
02 飯后總不舒服?這些癥狀要留心
- 上腹隱隱不適: 張先生(45歲)有段時間總覺得上腹部悶脹,偶爾疼,吃完飯更嚴重,但又不至于影響正常工作。這類隱痛更容易被忽略,其實已經提示胃部有慢性炎癥了。
- 餐后脹滿、消化慢: 王阿姨(54歲)每每飯后都覺得很撐,食欲明顯下降,飲食稍多就覺得有點頂住,偶爾還有輕微惡心。類似的飽脹感一拖再拖,有可能發展成萎縮性胃炎。
- 反酸、噯氣: 有些人吃辣或生冷食物后易反酸,還會不斷打嗝。胃酸分泌的異常與胃黏膜受損有關。
- 隱匿型胃炎: 不少人如李女士(39歲)沒有明顯疼痛感,只是偶爾覺得消化不良或食欲不佳。這種情況下,如果伴隨體重下降、貧血,就需要警惕隱性萎縮或其他問題。
?? 小提醒: 上述癥狀持續超過兩周,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群,建議盡早檢查。
03 為什么胃病總不好?五大誘因你需知道
慢性胃炎并非偶然,多數和以下因素脫不開關系:
- 幽門螺桿菌(一種特殊細菌): 研究顯示,中國成年人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接近50%(Hooi JKY et al., 2017),長期攜帶這種細菌會慢慢破壞胃黏膜,是慢性胃炎的頭號危險因素。
- 長時間服用某些藥物: 丹先生(60歲)因關節疼痛經常吃止痛藥,之后出現胃部不適。像阿司匹林、布洛芬這類非甾體消炎藥(NSAIDs)可能讓胃黏膜變得更脆弱。
- 膽汁反流: 若膽汁反流入胃,會帶來化學性刺激,使胃壁慢慢受損,增加慢性炎癥發生幾率。
- 吸煙喝酒: 煙草里的有害物質和酒精都會傷害胃黏膜,尤其是長期、大量飲用烈性酒的人更需要小心。
- 個體易感和遺傳: 有些慢性胃炎屬于免疫異常,比如A型胃炎(自身免疫相關),也可能和家族遺傳因素有關。
誘因類別 | 健康影響 |
---|---|
幽門螺桿菌 | 病灶可持續多年,提升胃癌風險 |
NSAIDs等藥物 | 容易引發表層炎癥,長期傷害胃壁 |
膽汁反流 | 化學刺激,促使胃黏膜慢性損傷 |
吸煙與酒精 | 加重胃壁炎癥,使修復力下降 |
自身免疫&遺傳 | 誘發慢性萎縮型胃炎 |
可以看出,不同原因造成的慢性胃炎發展模式并不一樣。控制這些風險,能夠減少后續嚴重并發癥幾率。
04 確診要做哪些檢查?過程會不會不舒服
- 胃鏡檢查: 胃鏡是目前診斷慢性胃炎最權威的方法。通過一條細軟的管子從口腔送入胃部,醫生可以直接觀察胃黏膜的實際情況,并采集活檢組織,判斷炎癥是淺表性還是萎縮性,甚至能夠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 呼氣試驗: 對于擔心胃鏡不適的患者,還可采用13C或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這種方法無創、快速,結果也很準確。
- 血液化驗: 血常規可以篩查是否存在貧血等提示慢性損傷的表現,部分患者可進一步檢測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比值評估慢性萎縮。
- 定期復查: 對于有萎縮性胃炎或家族史的人群,醫生一般建議每1-2年一次胃鏡隨訪。
? 消息:胃鏡雖然短暫不適,但絕大多數人在麻藥幫助下都能順利完成。如果特別擔心,也可以和醫生討論無創替代方案。
05 治療關鍵:殺菌+修復+癥狀緩解
治療慢性胃炎的目標主要有三點:根除幽門螺桿菌、修復受損胃黏膜、并緩解影響日常生活的各種癥狀。
- 四聯療法(殺菌): 包含質子泵抑制劑(PPI)+鉍劑+2種抗生素,整個療程通常為10-14天。規范治療,根除率可達90%以上(Li, BZ et al., 2019)。治療過程中,最好全程按醫囑完成,不隨意加減藥物。
- 胃黏膜保護劑: 如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藥物,幫助胃黏膜恢復健康結構。適用于胃鏡顯示有明顯炎癥或慢性損傷的患者。最佳服用時機為餐前30分鐘,間隔用藥效果更好。
- 癥狀緩解藥物: 一些患者有腹脹、反酸,可以短時間聯合促動力藥、抑酸藥等改善不適感。
藥物類別 | 常見不良反應 | 操作建議 |
---|---|---|
PPI | 腹瀉、低鎂血癥 | 定期復查電解質,按需減量 |
鉍劑 | 黑便 | 無須停藥,屬正?,F象 |
抗生素 | 腹瀉、腸道菌群紊亂 | 可適當補充益生菌 |
胃黏膜保護劑 | 偶有腹脹 | 維持療程2-4周后癥狀緩解 |
?? 好建議:治療期間應暫??蓳p傷胃黏膜的藥物。如需長期用藥,請提前和醫生溝通。
06 帶病生活怎么吃?記住“三要三不要”
慢性胃炎的飲食管理有講究,吃得對,胃會舒服不少。這里有幾個簡單但很實用的生活訣竅:
要堅持 | 建議做法 |
---|---|
定時進餐 | 每天固定時間吃飯,讓胃有規律地工作,避免暴飲暴食。 |
溫熱為佳 | 飯菜建議不燙不涼,溫度適中更保護胃黏膜。 |
多樣搭配 | 粗細糧搭配、蔬菜水果多樣,蛋白質來源豐富(如魚、豆制品、蛋)。 |
不建議 | 替代做法 |
---|---|
經常熬夜 | 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可幫助胃修復。 |
過快進食 | 細嚼慢咽,減少胃負擔,提高消化效率。 |
情緒緊張 | 適當運動、深呼吸幫助緩解壓力。 |
- 癥狀自測小技巧:定期記錄飯后不適、反酸、腹脹等感覺及持續時間。2周內癥狀持續或加重需盡快就診。
- 復查的重要性:癥狀減輕并不代表已經痊愈。建議在治療結束后1-3個月隨訪復查。
- 40歲以上新發癥狀:若以前從未胃部不適,近期卻持續有新的消化道表現,建議選擇正規醫院胃鏡排查。
?? 體會:照顧好日常,每天的堅持會幫助胃黏膜恢復力更強。
?? 實用提醒
- 40歲及以上,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胃部不適,建議及早預約胃鏡查明原因。
- 持續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如NSAIDs)時應讓醫生知情,共同評估用藥風險。
- 癥狀有所緩解也不能大意,治療后建議周期性隨訪,保障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