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這些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保健康
01 咳嗽發燒就是感冒?你可能搞錯了 ??
生活中,誰沒遇到過咳嗽發燒?有時候孩子放學回家咳兩聲,大人自嘲“換季感冒又來了”。其實,一樣的咳嗽、發熱背后,可能藏著不同的健康提醒。
疾病類型 | 典型癥狀 | 持續時間 |
---|---|---|
普通感冒 | 輕微咳嗽、流涕、低熱、喉嚨癢 | 1-2周 |
流感 | 高燒、肌肉疼、劇烈頭痛、咳嗽 | 1-2周 |
肺炎 | 持續高熱、氣促、胸痛、大片痰液 | 2周以上 |
從上面這張表可以看出,“感冒”并不是呼吸道唯一的可能。比如,有位42歲的男性,在冬天持續發高燒并咳帶黃痰,最終醫院診斷為社區獲得性肺炎。這個例子說明,癥狀背后的疾病類型各不相同,別一概當成感冒對待。
小貼士:如果咳嗽或發熱一直不見好,或者伴有胸悶、渾身乏力,就需要提高警惕。
02 出現這些癥狀要當心:身體在"求救" ??
- 持續高熱不退: 一位68歲的女性,咳嗽后體溫多天超過39℃,還覺得氣短、呼吸費勁。最終在醫院拍片子,發現兩側肺部出現大片陰影,確診為重癥肺炎。這提示我們,高熱+呼吸困難危險性大,不能拖延。
- 氣促、呼吸急促: 能明顯感到喘不上氣,甚至說話時也要暫停。特別是老人或慢性病人,這常常是炎癥擴散甚至感染波及心臟、全身的警號。
- 神志異常: 有人突然反應遲鈍、嗜睡,特別在高熱基礎上,這要警惕低氧血癥或感染向全身擴展。
出現以上癥狀,建議盡快前往三甲醫院呼吸科,別指望忍一忍就好。
03 為什么你會中招?感染的真實原因 ??
- 病原體類型:呼吸道感染“罪魁禍首”不只有病毒(如流感病毒、RSV、新冠),還有細菌(如肺炎鏈球菌、支原體)和真菌(主要攻擊免疫力弱的人)。細菌性感染多見濃痰和胸痛,病毒性感染則以咳嗽、流涕為主。
- 易感體質:年齡大、慢性?。ㄌ悄虿?、心肺疾病)、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的人,防線更薄弱;有遺傳哮喘史的孩子,對某些病原吸入也更敏感。
有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人感染風險提升2倍左右(Mandell, L.A., et al., 2007,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環境暴露:秋冬換季、空氣污染、室內擁擠,都是病毒和細菌傳播的好機會。吸煙者(包括被動吸煙)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損,感染率也高。
事實數據:全球每年約400萬人死于肺炎和下呼吸道感染(GBD 2016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Lancet, 2017)。
04 診斷要做哪些檢查?會不會很麻煩 ??
實際上,大部分檢查都相對簡單。醫生主要根據癥狀和體檢判斷,有需要再加做:
檢查項目 | 適用人群 | 注意事項 |
---|---|---|
血常規+CRP | 所有疑似感染者 | 基本無創,幫助判斷感染性質(病毒性/細菌性) |
胸片(X光) | 持續發熱、胸痛或氣促者 | 低劑量、快捷;妊娠期女性酌情考慮 |
痰培養 | 痰多、久咳患者 | 注意早晨起床后首次痰標本效果最好 |
PCR病原檢測 | 復雜/反復感染人群 | 采集咽拭子,24小時可出報告 |
有些人覺得查痰、抽血“很可怕”,其實這些都是幫助區分是哪類感染,為了用藥安全更準確。如果身體情況比較復雜,醫生還會推薦做胸部高分辨CT,查找小范圍炎癥。
如果醫生建議檢查,盡量配合,這樣才能快速搞清楚病因。
05 治療選擇有講究:別亂用抗生素 ??
很多人一發燒就自覺買抗生素,其實這樣做風險很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復雜,不分青紅皂白吃藥,反而會耽誤正確治療,還可能帶來副作用。
- 抗病毒藥:僅對流感等確診為病毒性感染的人才有用(如奧司他韋)。普通感冒無需抗病毒藥。
- 抗生素:只有在細菌性感染明確(如白細胞升高、痰培養陽性)時使用,并且要遵循醫生開具的種類與療程指導。
- 支持治療: 多喝水、營養支持、適度休息??人蕴貏e嚴重,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祛痰藥。年老體弱人群,可能需要氧氣吸入或住院。
出現肝腎功能變差、胃腸反應等不適時要及時告知醫生。
數據支持:研究表明,濫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菌發生率(Ventola, C. L., 2015,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數據支持:研究表明,濫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菌發生率(Ventola, C. L., 2015,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06 康復期做好這些事,避免反復感染 ??
大多數呼吸道疾病雖然急性發作來勢洶洶,但只要對癥及時康復,不容易遺留后遺癥。預防和加快恢復,有很多生活中的小方法。
食物/方式 | 具體好處 | 科學建議 |
---|---|---|
雞蛋、魚肉 | 高蛋白助修復 | 每天適量攝入,有助體力恢復 |
新鮮蔬果 | 補充維生素C、提升免疫 | 推薦每日2-3種,顏色多樣更好 |
呼吸鍛煉 | 擴展肺活量 | 每天三組深吸慢呼,每組10次即可 |
疫苗接種 | 預防流感與肺炎球菌感染 | 秋冬季前咨詢醫生,適合人群及時接種 |
專家建議:每次疾病恢復后都要關注體力和肺功能,老年和慢性病人群定期復查身體,監測血氧和炎癥指標。
就醫建議:當康復期仍有明顯體力下降、長期咳嗽,或病情反復加重時,建議選擇三甲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就診。
參考文獻
- Mandell, L.A., Wunderink, R.G., Anzueto, A., et al. (2007).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4(S2), S27-S72.
- GBD 2016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2017).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mortality for 264 causes of death, 198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Lancet, 390(10100), 1151-1210.
- Ventola, C. L. (2015).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crisis: part 1: causes and threats.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40(4), 27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