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別硬扛!3類常見感染這樣區分和治療最科學
01 主要類型:認識呼吸道感染里的“麻煩家族”
?? 換季時節,門診里60%來看病的正是呼吸道感染(參考:Zhu et al., 2019),有的打噴嚏,有的高燒咳嗽。其實,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大致分三類:
簡單說,感冒、咽炎、肺炎像是三兄弟,表現各有不同。早期癥狀不明顯,但細微差別可以幫助判斷。例如:病毒性感冒往往流清鼻涕,支原體肺炎則會咳嗽很久沒好。
- 病毒性感冒: 起得快,打噴嚏流鼻涕,嗓子有點癢,偶爾咳嗽但體溫一般不太高。大多數人一周左右能自愈。
- 細菌性咽炎: 喉嚨明顯疼,吞咽困難,發熱常常較高,偶見濃鼻涕或黃痰。孩子急性發作居多,易反復。
- 支原體肺炎: 最喜歡找學生族。典型是持續的咳嗽(有時干咳),伴不太高的發熱。癥狀容易被誤以為普通感冒,一拖久了可能引發肺炎。
簡單說,感冒、咽炎、肺炎像是三兄弟,表現各有不同。早期癥狀不明顯,但細微差別可以幫助判斷。例如:病毒性感冒往往流清鼻涕,支原體肺炎則會咳嗽很久沒好。
02 明顯癥狀出現,不能再拖!
?? 日常小不適可以觀察,但有幾類明顯“警報信號”要馬上引起重視,否則小病易變大病。
- 高燒持續不退:成人或孩子體溫反復38.5℃以上,三天還沒緩解。
- 呼吸困難或喘不上氣:尤其老人或基礎病患者,活動后說話費勁。
- 咳血或劇烈胸痛:偶爾見于下呼吸道嚴重感染,如肺炎或者支氣管擴張。
真實病例—— 一位62歲的女士,連續高燒三天加重,回想起來第一天只咳幾聲沒在意,結果一查是細菌性肺炎,住院輸液才穩定。這個例子提醒我們:癥狀嚴重該去醫院不能猶豫。
分清“小問題”和“危險信號”別弄混,發現這些表現最好別熬夜觀望,及時就醫才能穩妥應對。 03 為什么有人容易反復呼吸道感染?
?? 有些朋友一年三五次感冒,甚至剛好就又中招,這背后往往有三種因素在作怪:
因素 | 實例說明 |
---|---|
免疫力低下 | 如長春某高校19歲的男生,學期末挑燈夜戰、飲食失調,感冒一拖再拖 |
環境刺激 | 家有常年吸煙的老人,二手煙加重呼吸道損傷(文獻:Li et al., 2017) |
病原體變異 | 近年流感病毒小變種,疫苗保護力降低,部分人“中招”更頻繁(參考CDC, 2022) |
其實以上原因往往疊加。研究發現:環境與個人因素交織,容易反復生病的人不在少數(Zhu et al., 2019)。
04 檢查如何選?不多不少,剛剛好
?? 診室里經常有人糾結:需要驗血、拍片還是只是看一看?其實,每種檢查用途不同,簡單歸納如下:
檢查項目 | 適用場景 |
---|---|
血常規、C反應蛋白 | 初步判斷感染性質:發熱、伴全身酸痛,尤其能區分病毒和細菌感染 |
咽拭子(快速抗原/核酸) | 咳嗽、咽痛癥狀明顯,需明確病原體類型時 |
胸片/CT | 有持續高熱、呼吸急促或胸痛時排查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
TIPS:選擇檢查時最好的辦法是和醫生溝通,由專業判斷是否真的需要拍片或驗血,避免“啥都做”反而增加焦慮。
05 藥物選擇:盲目吃抗生素可能適得其反
?? 聽到“感染”二字,很多人馬上想到吃抗生素。其實抗生素不是萬能鑰匙,用錯反而糟糕。
專家調查顯示,因抗生素濫用導致30%呼吸道感染治療失敗(Hu et al., 2021)。所以無論是兒童、年輕人還是老人,只要不是細菌感染,抗生素都不建議亂用。按醫生指導,分清病毒還是細菌,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類型 | 常見藥物 | 使用原則 |
---|---|---|
抗病毒藥物 | 奧司他韋 | 明確流感病毒、用藥需早,48小時內效果最佳 |
抗生素 | 阿莫西林 | 明確細菌感染再用,勿自行亂吃 |
止咳藥、退燒藥 | 對乙酰氨基酚等 | 只針對癥狀,舒緩用即可 |
專家調查顯示,因抗生素濫用導致30%呼吸道感染治療失敗(Hu et al., 2021)。所以無論是兒童、年輕人還是老人,只要不是細菌感染,抗生素都不建議亂用。按醫生指導,分清病毒還是細菌,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06 康復防復發:做好這三點日常管理
?? 大多數呼吸道感染好轉后,身體也需要修整,適當調整生活很有好處:
- 保持空氣流通和合適濕度(濕度建議40-60%):
可通過定期開窗、使用加濕器。這樣有利于呼吸道修復,減少病原殘留。 - 營養支持:
富含維生素C的橙子、獼猴桃,鋅含量高的堅果和瘦肉能幫助免疫恢復。
吃法推薦:水果每天適量,堅果控制一小把,有利不傷身。 - 適度鍛煉:
散步、慢跑、八段錦等,每周累計2.5小時左右,循序漸進有助增強肺功能和體力。
TIPS:有過敏體質或哮喘史的人群,康復期間出門戴口罩,減少刺激?;謴秃?,可考慮接種流感或肺炎疫苗輔助預防。
參考文獻
- Zhu, H., Li, X., Song, Y., Wang, J., & Wang, Y. (2019).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Outpatients: 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China.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19, 1234. https://doi.org/10.1186/s12879-019-4247-1
- Li, R., Wang, Y., Liu, H., Sun, W., & Sun, F. (2017). Household passive smoking and risk of respiratory illness: A meta-analysis. Public Health, 147, 55-63. https://doi.org/10.1016/j.puhe.2017.01.014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22). Influenza (flu)—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 Effectiveness, 2022-2023. https://www.cdc.gov/flu/vaccines-work/2022-2023.html
- Hu, Y., Wang, D., Guo, J., & Li, B. (2021). Antibiotic Use and Risk of Treatment Failure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Impact of Inappropriate Prescription.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14(2), 273-279. https://doi.org/10.1016/j.jiph.2020.0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