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困擾?3個信號提醒你該重視了
01 失眠到底是什么?
晚上翻來覆去,腦子像在不停運轉,有時候一整夜都沒辦法安心地睡著。其實,這種感受很常見,但并不是每次短暫的失眠都算“失眠癥”。失眠,簡單來說,就是長時間反復出現的入睡或維持睡眠的困難,并且影響到白天精神和生活狀態。
臨床上,失眠根據持續時間分為短期和長期。短期失眠可能和臨時壓力、環境變化有關,通常不超過一個月。長期失眠則可能持續三個月甚至更久,通常和某些慢性疾病、心理問題或持續的不良習慣有關[1]。此外,失眠還有不同表現:有的人難以入睡,有的人夜夜醒來多次,還有的人凌晨天蒙蒙亮就醒了,醒后很難再入睡。
02 這些癥狀出現就要當心
- 入睡困難: 躺下后超過30分鐘還無法入睡,比如有位42歲的男士,晚上11點上床卻總要等到快1點才能真正睡著,白天工作總感覺精神提不起。
- 夜間易醒: 睡著后動不動就醒,且再次入睡變得困難。例如,一位35歲的女士,凌晨常被小動靜驚醒,一次醒來就得耗上半小時翻騰。
- 早醒合并日間疲勞: 明明還沒到上班時間卻一早起來,再難投入真正的休息。比如有位47歲的朋友,四點起來后再不能入睡,白天犯困,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 別忽視: 如果連續三晚以上睡眠不好或者白天總是精神不濟,這時就要引起警覺,建議記錄一下自己的作息和睡眠狀況。
03 為什么你會失眠?
- 心理壓力: 工作、家庭、金錢等壓力會激活人體“應激系統”,讓大腦無法放松。現代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會干擾褪黑素(一種影響睡眠的激素)的正常分泌[2]。
- 作息紊亂: 比如倒班、跨時區旅行,或者天天熬夜刷手機,這些都會打亂身體的生物鐘(也叫“晝夜節律”),讓入睡變得異常艱難。
- 疾病和藥物因素: 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疼痛、焦慮和抑郁癥,甚至一些降壓藥、抗抑郁藥等都可能成為“睡眠小偷”。
- 環境影響: 噪音、過強的光線、不合適的臥具或溫度變化,都可能讓睡眠變得支離破碎。
?? 數據加持: 有流行病調查發現,超六成長期失眠者存在上述至少兩種以上因素[3]。
04 醫生如何診斷失眠?
說起來,判定是否患上“失眠癥”,單靠個人感受還不夠。醫生會從以下環節做系統檢查:
項目 | 內容簡介 | 說明 |
---|---|---|
問診 | 追問睡眠模式、家族史、服藥史 | 篩查潛在疾病或心理問題 |
睡眠日記 | 連續2周記錄 | 精準觀察問題模式 |
評估量表 | PSQI、ISI 等工具 | 標準化打分,方便跟蹤 |
多導睡眠圖 | 特殊病例需用設備檢測 | 排查呼吸暫停等其他障礙 |
??? 提醒: 按照國際共識,只有在睡眠問題至少持續三個月且影響日常功能時,才診斷為慢性失眠。
05 科學治療方法有哪些?
治療失眠的方法多樣,關鍵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切記不可盲目用藥。
- 認知行為療法(CBT-I): 這是目前國際公認首選方法,主要通過“限制上床時間、刺激控制、放松訓練和錯誤認知調整”4步走策略,幫助改善睡前習慣和思維方式[4]。
- 短期藥物治療: 非苯二氮?類(如右佐匹克隆)、褪黑素受體激動劑等,適合應急短用,比如工作考試前極度焦慮導致的臨時失眠。不過長期依賴安眠藥會增加耐受和依賴風險,必須在專業指導下使用。
- 輔助療法: 包括光照療法、經顱磁刺激等新興選擇,對部分人群有效,尤其是特殊類型失眠。
?? 注意: 長期安眠藥使用容易上癮,所有處方藥都需遵醫囑,不建議自行購藥或隨意更換用藥種類。
06 改善睡眠的實用技巧
?? 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從細節做起:
- 睡前準備: 溫水泡腳有助放松,至少提前半小時關掉電子設備,避免臥室藍光干擾。
- 環境調整: 臥室保持安靜、適度降溫(18-22℃最佳);床單被罩干凈整潔,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 作息設定: 盡量每天同時起床,哪怕晚上小睡不足,也別賴床補覺。
- 愉快的日間運動: 下午進行適度有氧活動,比如慢跑、快走或瑜伽,但運動最好在睡前4小時完成,避免運動過后身體過于興奮。
- 飲食宜忌(正面推薦法): 晚餐可適量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堅果,有助自然生成褪黑素。下午三點后盡量別攝入咖啡、濃茶等提神飲品。
- 壓力調適: 建議嘗試冥想、深呼吸練習,有助緩解焦慮緊張情緒,讓身心進入放松模式。
????? 小結: 如已持續超3個月嚴重失眠,建議盡早就醫評估,選正規醫療機構和專業醫生,量身制定改善方案。
?? 實用提醒匯總
- 連續3晚睡不好就要關注自己的健康
- 安眠藥一定嚴格遵醫囑,不能自作主張
- 下午3點后避免咖啡等提神飲料
- 每日固定起床時間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ICSD-3).
- Pigeon, W.R., & Perlis, M.L. (2007). Sleep Disorders in Adults: The Interface of Sleep and Mood. Primary Care: Clinics in Office Practice, 34(3), 659-692.
- Morin, C.M., Benca, R. (2012). Chronic insomnia. Lancet, 379(9821), 1129-1141.
- Trauer, J.M., Qian, M.Y., Doyle, J.S., Rajaratnam, S.M.W.,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