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信號一出現,別慌!這樣應對失眠最有效
01 失眠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越躺越清醒? ???
半夜醒來,翻來覆去、怎么躺都睡不著,腦子里卻像按了開關般越來越清醒——失眠帶來的無力感,相信不少朋友體驗過。其實,偶爾一次入睡困難并不叫失眠癥。醫學上“失眠”更多說的是,至少有三個月大部分時間,睡不著、睡不實、總醒,白天還覺得特疲憊、心浮氣躁,這才算是慢性失眠。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少睡一晚就是失眠”,但真相遠不止如此。偶爾半夜醒來,或者有點難入睡,還算正常現象。失眠癥則是一種持續的狀態,它能明顯影響白天的情緒、專注力,甚至讓你白天犯困卻晚上更難睡。
02 半夜總醒算失眠嗎?6種情況要當心 ???♂?
人們常說“越是想睡越睡不著”,其實失眠不光只有難以入睡這一種表現。下面這些信號,別忽視——如果出現得比較頻繁,可考慮尋求醫生幫助。
信號 | 具體表現 | 生活案例 |
---|---|---|
1. 入睡困難 | 躺下30分鐘還沒睡著,腦子停不下來 | 比如30歲的白領小陳,每晚關注手機到12點,想睡卻總是輾轉反側 |
2. 半夜易醒 | 夜里反復醒來超過2次 | 一位42歲的媽媽,每天凌晨1到2點會醒一次,難以再次入睡 |
3. 早醒 | 天未亮就醒,醒后難再入睡 | 56歲的退休教師4點多就清醒,結果白天頭昏眼花 |
4. 睡眠質量差 | 睡夠時間卻覺得不解乏 | 大學生小楊明明睡足7小時,起床還是乏力 |
5. 白天犯困 | 老想打哈欠,專注力下降 | 37歲的司機發現,下午總迷瞪、注意力渙散 |
6. 情緒波動大 | 易焦慮、煩躁或心情低落 | 40歲女性患者,經常為瑣事發火,晚上卻難入睡 |
03 為什么你會失眠?5大誘因很多人不知道 ??
很多人一遇到睡眠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壓力太大了”,但讓人睡不著的原因,其實五花八門。不只是生活瑣事,身體里的“晝夜節奏”失衡也常常是幕后推手。 下面這幾個常見誘因,簡單說一下原理,幫你快速自查:
- 1. 情緒應激:壓力大、焦慮、有心事時,大腦會分泌更多皮質醇(應激激素),直接干擾入睡過程,讓人越想控制越難以入眠。
- 2. 作息紊亂:“熬夜黨”、倒夜班、下午睡太久,都會讓身體生物鐘紊亂。研究顯示,規律作息對于調整睡眠質量至關重要(Wickwire, E.M. et al.,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7)。
- 3. 噪音光線干擾:夜晚亮光和喧鬧環境會打亂褪黑素分泌(負責催眠的“激素”),讓人本能地變清醒。
- 4. 褪黑素異常:如老年人或有生理功能障礙者,可能出現褪黑素分泌減少,晚上自然更難進入深睡。
- 5. 隱性疾病與藥物:甲亢、更年期、慢性疼痛疾病,甚至部分藥物使用,也可能引起睡眠維持障礙。有研究指出,藥物相關失眠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Morin, C.M.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015)。
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3項關鍵診斷 ??
當失眠開始影響你的生活、工作或心情,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很多人有點“怕去醫院”。其實,失眠的檢查并不可怕,更不是人人都要做腦電圖。 主要分為三步:
- 1. 睡眠日記:醫生常請記錄2周左右的睡眠日記,包括上床時間、入睡時長、夜間醒幾次、用藥情況等。不用刻意美化,真實反映最重要。
- 2. 標準化量表:常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和失眠嚴重程度指數(ISI),幫助了解睡眠質量和影響程度。一般自填即可。
- 3. 多導睡眠監測(PSG):針對有特殊狀況(如夜間異常行為、睡眠呼吸暫停懷疑)的人群,用于排除其他睡眠障礙。大多數普通失眠患者不必做。
05 安眠藥不是唯一選擇!4種科學治療方案 ??
說起治失眠,很多朋友只想到“開藥”。其實,藥物只是一部分,實際上還有多種方案可以選擇,而且不少方法根本不需要藥物,見效更穩定。
睡眠限制、刺激控制、修正錯誤睡眠觀念等,多項醫學指南(如Sateia, M.J. et al., JAMA, 2017)推薦為首選。
優點:基本無副作用,改善效果持久。
適合:追求根本解決、癥狀不是極端嚴重者。
如唑吡坦、艾司佐匹克隆,小劑量、限時使用通常安全。只推薦在癥狀特別嚴重、日常功能嚴重受損時使用。
注意:服藥需醫生指導,原則上不超過4周。
包括光照療法(早晨日光30分鐘)、正念減壓、經顱磁刺激等,適合多種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礙。
少部分生理性褪黑素分泌減少者、節律紊亂者有用。必須在醫生評估后按需使用。
06 睡前做對3件事,比數羊管用100倍 ??
很多人睡不著就使勁數羊,反倒越數越清醒。其實,科學的“睡前小儀式”,比盲目硬撐有用太多。這里有三項簡單又有效的小技巧,動手就能試:
- 光照調節:晚上睡前90分鐘,盡量減少藍光(手機、電腦、電視)。推薦換成暖光燈,有助于褪黑素自然升高,腦子更容易進入休息狀態。
- 睡前放松訓練:比如漸進性肌肉放松、4-7-8呼吸法。有研究證實,這些方法能幫助心率和呼吸平穩,為睡眠“熱身”。(Kaur, M. et al., Sleep Science, 2020)
- 固定作息+臥室儀式:每天睡前做相同的小事(如泡腳、看書),形成“睡眠暗示”。晚上臥室溫度建議18~22℃、濕度50~60%,這樣環境有利于入睡。
參考文獻
- Morin, C.M., Benca, R., (2015). Chronic insomnia. The Lancet, 379(9821), 1129-1141.
- Sateia, M. J., Buysse, D. J., Krystal, A. D., et a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 JAMA, 318(4):367–379.
- Wickwire, E.M., Shaya, F.T., Scharf, S.M., (2017). Health Economics of Insomnia Treatment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37, 53-62.
- Kaur, M., Sharma, S., & Kaur, S. (2020). Effect of 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on insomn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leep Science, 13(3), 2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