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涸绨l現早控制,這些信號別忽視
01 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聽到“糖尿病”,第一反應是血里糖多了,其實沒錯,但背后的原因要復雜些。簡單來講,正常情況下,身體像是一套精巧的調度系統,讓血糖維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胰島素這個“小開關”負責把葡萄糖輸送到細胞,用來供能。不巧的時候,這個開關要么反應遲緩,要么直接“罷工”,糖分堆在血里,細胞卻吃不上,這就是糖尿病的本質了。歸根結底,這是一種長期的代謝失調,主要由于胰島素分泌或作用出了問題,導致血糖水平長期偏高。
如果放任高血糖不管,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會受到慢慢的“侵蝕”,尤其是血管、神經、眼睛和腎臟。不過,這個過程往往并不劇烈,很多患者在早期沒有特別感覺,等到發現時,已經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了。所以,盡早識別異常,對于保護健康非常重要。
02 身體出現這些變化要當心
- 三多一少 持續出現口渴、想喝水(多飲),飯量變大(多食),尿頻尿多(多尿),同時體重還減輕,這幾個信號聯在一塊,要留神。
- 皮膚瘙癢或反復皮膚感染 糖尿病可能讓皮膚更容易發癢、干燥,甚至小傷口遲遲不容易愈合。
- 疲乏和視力模糊 有時你感覺常常困倦,精神不濟,或者突然發現看東西模糊,尤其是傍晚時分,血糖波動可能就是原因。
03 哪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風險因素 | 作用機制 | 生活化舉例 |
---|---|---|
家族有糖尿病病史 | 遺傳傾向增加,易胰島素功能障礙 | 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的人群 |
肥胖或超重 | 脂肪過多讓胰島素作用“打折” | 腰圍粗、BMI高(尤其腹型肥胖) |
缺乏運動 | 久坐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 | 長期辦公室久坐、開車多步行少 |
年齡增長 | β細胞功能衰減,代謝變慢 | 中老年群體發病率明顯升高 |
高血壓或血脂異常 | 代謝綜合失調,誘發胰島素抵抗 | 已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的患者 |
孕期血糖異常 | 妊娠時體內激素變化損傷胰島素功能 | 孕婦孕檢時發現血糖升高 |
長期高熱量飲食 | 能量過剩,長期刺激胰島素分泌 | 經常外食、高糖甜點、飲品 |
研究顯示,我國每10個成年人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并且超重、肥胖人群風險尤其高(Li, Y. et al., 2020)。對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風險可提升3-5倍。對于有上述任何一個風險的朋友,定期監測血糖是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 空腹血糖:清晨未進食時抽血,正常應低于7.0 mmol/L;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反映過去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6.5%以上即可警惕糖尿?。?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喝糖水后2小時血糖測定,≥11.1 mmol/L符合診斷標準;
- 隨機血糖:任意時間測血糖,若超過11.1 mmol/L,且伴有典型癥狀,也需進一步確認。
05 科學控糖的3大武器
采用低升糖指數(GI)食物,讓血糖緩慢升高,比如燕麥、糙米、豆制品和蔬菜等。
- 三餐均衡,定時定量,減少一次性攝入大量主食;
- 優先選擇粗糧、瘦肉、深色蔬菜;
- 以蒸、煮、燉為主,少用煎炸。
每周堅持150分鐘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行、游泳等。
- 飯后走步有效減少血糖波動;
- 簡單拉伸或在家做操也能幫上忙;
- 結合個人體力,量力而行。
根據醫師建議使用口服降糖藥、胰島素等。不同類型的藥物作用機制和適用人群略有差異。
- 二甲雙胍常用于2型糖尿病起始治療,耐受性較好;
- 1型糖尿病需早期使用胰島素注射。
實際上,飲食、運動、藥物需要根據個體具體狀況靈活調整,不建議盲目模仿他人做法,最好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操作。
06 日常管理5個實用技巧
- ?? 定期監測血糖 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測量空腹和餐后血糖,保持記錄便于調整治療方案。
- ?? 做好足部護理 每天檢查腳部有無破損、腫脹。穿寬松柔軟鞋襪,防止擦傷。若有小傷口,及早處理。
- ??? 安排年度眼底檢查 糖尿病易損傷視網膜,建議每年一次專業檢查。
- ?? 注重補水和口腔衛生 多飲水防脫水,及時刷牙防止齲齒和口腔炎癥。
- ? 學會識別和處理低血糖 若出現出汗、心慌、手抖等,立刻補充15克葡萄糖或含糖飲品。有些人在用藥或運動后可能發生低血糖,這時候保持冷靜非常重要。
07 生活方式:推薦這樣吃
- 糙米 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延緩血糖上升 建議每周替換2-3次白米飯
- 深色綠葉蔬菜 能量低,維生素豐富,利于餐后血糖平穩 每餐搭配1-2種新鮮葉菜
- 魚類 優質蛋白,脂肪含量相對低,有助于代謝 建議一周2次水煮/清蒸方式烹調
- 豆制品 含有植物蛋白,助于調節血脂和增強飽腹感 豆腐、豆漿適量替換肉類,減少動物脂肪攝入
- 堅果 富含不飽和脂肪,有益心血管 建議每日10克左右生堅果做加餐
簡單來說,選擇更多天然、原味、未精制的食物,對身體有好處。效果最明顯的方法是循序漸進,長期堅持,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突擊戰”。
08 結語
糖尿病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早發現、早應對。如果你或身邊的人近期出現了上文提到的信號,或者自己有高風險因素,不妨主動了做一次血糖篩查。科學控糖是日常點滴的積累,而不是靠一時的“猛藥”。管理好生活,每一步都值得肯定。如果有疑問,和專業醫生及時溝通,是最靠譜的選擇。
- Li, Y., Teng, D., Shi, X., Qin, G., Qin, Y., Quan, H., Zhou, Z.,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China, 2020: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Diabetes Care, 2020, 43(7):1554-1561.
-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 Brussels, Belgium: IDF, 2023.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1):S1-S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