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穿孔是一類常見但嚴重的急腹癥,其發病原因多樣,可能包括胃潰瘍、腫瘤、創傷等。消化道穿孔通常會引起彌漫性腹膜炎,甚至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感染性休克。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彌漫性腹膜炎是一種腹腔感染,通常由消化道穿孔引起,是外科急癥的一種。腹膜炎的臨床表現通常包括劇烈的腹痛、腹脹、發熱及全身狀態的迅速惡化。明確診斷后,需立即手術治療,以減少并發癥的風險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消化道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的分類有哪些?
消化道穿孔按其病因可以分為穿孔性胃腸病、創傷性穿孔、腫瘤破裂性穿孔等幾類,而彌漫性腹膜炎則可依據病原體分為化學性、細菌性及特異性感染(如結核性)等。
從病理生理學角度看,消化道穿孔可分為體內和體外兩類,體內穿孔通常與疾病過程有關,如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而體外穿孔則多因為外傷或手術致使器官破裂。
臨床表現上,消化道穿孔初期可能表現為劇烈腹痛、惡心嘔吐及腹脹,而彌漫性的腹膜炎主要表現為全身性的急性炎癥反應,如發熱、寒戰、白細胞增多、心率加快和血壓下降等。具體表現因患者個體差異可能有所不同。
另外,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彌漫性腹膜炎可進一步分為單純性和復雜性兩類。單純性彌漫性腹膜炎主要是局部的感染,而復雜性彌漫性腹膜炎多見于多臟器功能損害或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患者。
如何診斷消化道穿孔及彌漫性腹膜炎?
診斷消化道穿孔及彌漫性腹膜炎需要結合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通常,患者會表現出急性腹痛、反跳痛及腹肌緊張等急腹癥體征。
實驗室檢查中,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常提示感染,但這些變化對消化道穿孔的診斷并不具特異性。C反應蛋白(CRP)的升高也是一種提示全身炎癥反應的指標。
影像學檢查,如腹部平片及腹部CT掃描,對于消化道穿孔的確診極為重要。平片可顯示腹腔游離氣體,這是消化道穿孔的一個重要特征。CT掃描不僅能夠確定消化道穿孔的位置,還能評估腹腔內的感染程度。
此外,臨床診斷過程中應結合醫生的經驗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做出手術決策。某些情況下,內鏡檢查也可用于明確穿孔的位置及原因。
疾病的分期與評估
對于彌漫性腹膜炎的分期和評估,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急性彌漫性腹膜炎通常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可迅速引起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彌漫性腹膜炎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輕度腹膜炎主要表現為局限性腹痛、輕度發熱及白細胞計數輕度升高;中度腹膜炎表現為劇烈腹痛、發熱、腹肌緊張和明顯的腹膜刺激征;重度腹膜炎則表現為嚴重的全身炎癥反應和多器官功能障礙。
治療方式詳解
治療消化道穿孔及彌漫性腹膜炎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抗菌藥物治療及支持療法等。手術是處理穿孔及清除感染的首選方法。根據穿孔的部位及感染的程度,手術方式可選擇開放手術或腹腔鏡手術。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適用于單純性胃腸穿孔及感染程度較輕的患者。但對于感染嚴重、腹部廣泛膿腫或有多臟器功能損害的患者,則需行開放手術。
不良反應相關處理
手術及抗菌藥物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如術后感染、出血、腸瘺及抗菌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等。需要進行對癥處理,如控制感染、加強支持治療及調整抗菌藥物等。
對于術后感染的處理,需及時更換引流管,清洗腹腔,調整抗菌藥物方案。若出現腸瘺,需保持腸道通暢,合理營養支持,并進行針對性處理。同時,患者需注意術后傷口護理,預防感染的發生。
總結要點:消化道穿孔及彌漫性腹膜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類型,若不及時診治可能引起嚴重并發癥。結合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及時手術治療及對癥處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在疾病管理過程中,需重視患者生活習慣的調整及術后恢復,建立科學的疾病管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