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超標別慌!科學應對高血壓的實用指南
01 什么是高血壓?為什么它被稱為“隱形殺手”
曾經有朋友調侃自己“年輕時從不測血壓”,等單位體檢時才偶然發現血壓偏高。其實,高血壓經常就像空氣一樣存在身邊——平時無聲無息,但影響已經在慢慢積累。
令不少人頭疼的是,高血壓在初期很少有不適,大多數人直到出現心臟、腦或腎臟問題時才被發現。正因如此,它才被稱為“隱形殺手”——因為你感覺不到它,但它卻悄悄損害著身體重要器官。
血壓分級 | 收縮壓 (mmHg) | 舒張壓 (mmHg) |
---|---|---|
正常 | ≤120 | ≤80 |
高血壓前期 | 120-139 | 80-89 |
1級高血壓 | 140-159 | 90-99 |
2級高血壓 | ≥160 | ≥100 |
02 身體的這些警示信號,別掉以輕心
高血壓有時喜歡“潛伏”很久才露面,大多數人在初期幾乎沒什么不適,有點像“靜悄悄的小麻煩”。不過,身體偶爾還是會發送一些微妙信號,只是容易被忽略:
- ????? 偶發沖頂頭痛:有一位42歲的男性患者,平時只是在情緒緊張時偶爾覺得兩側太陽穴有漲痛。他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沒想到體檢才發現血壓已經高到150/100mmHg。
- ?? 清晨時短暫眩暈:女性早上起床后偶感頭暈,休息片刻即可緩解。
- ?? 乏力、胸悶:身體狀態差、活動稍多就累,容易和普通疲勞混淆。
有些人直到血壓升高導致腦卒中或心衰,才意識到這些早期小變化,其實就是身體在提醒自己——血壓可能已經超標。
03 高血壓的“幕后推手”:哪些人容易中招?
其實,高血壓沒有“偏愛”誰,但有些因素確實讓人更容易中槍。梳理一下,主要有這幾類情況:
- 年齡增長 ???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彈性逐漸下降(Franklin et al., 1997)。5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發病率明顯升高。
- 遺傳因素 ????????
父母雙方患有高血壓,子女患病風險更高。部分家族“三代人”都有類似表現。
- 超重和腹型肥胖 ???
腰圍超標或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會增加血壓升高的幾率。肥胖會讓內臟脂肪堆積,影響血管功能。
- 生活方式 ??
長期高鹽飲食、缺乏運動、經常熬夜、精神壓力大,都是高血壓的“助攻”。
- 吸煙、過量飲酒 ????
這些習慣讓血管功能受損,血壓升高更常見。
- 其他慢性病 ??
糖尿病、腎臟病及部分內分泌疾病,會影響血壓穩定。
04 確診高血壓要做哪些檢查?科學流程有哪些
對于懷疑自己有高血壓的人來說,搞清楚診斷流程很重要,別一測高血壓就慌了神。檢查主要分為幾個步驟:
- 標準化血壓測量
靜坐5分鐘后,用合適大小的袖帶在上臂測量,注意袖帶應該與心臟水平持平。最好左、右臂各測一次,取平均值。如果血壓高于140/90mmHg,兩天內再測兩次,取三次讀數的平均值。 - 動態血壓監測
佩戴24小時動態血壓儀(俗稱“血壓記錄儀”),能排除“白大衣高血壓”(醫院測高,家里正常)等特殊情況。 - 實驗室化驗及器官評估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電解質、血糖、腎功能、血脂等,以及心電圖、心臟超聲。這樣可以判斷有沒有靶器官損害,以及排除繼發性高血壓。
05 降壓治療方案有哪些?藥物和日常調整雙管齊下
血壓高了怎么辦?其實,治療不光是靠藥,更少不了生活管理。分為兩大類——藥物和非藥物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醫生常用以下幾種藥物各有分工:
類別 | 常用藥物 | 主要作用 | 可能副作用 |
---|---|---|---|
利尿劑 | 氫氯噻嗪 | 排鈉利尿、降低血容量 | 電解質紊亂 |
鈣通道阻滯劑 | 氨氯地平 | 促血管舒張 | 下肢水腫 |
ACEI/ARB | 貝那普利、厄貝沙坦 | 阻斷血管收縮激素 | 干咳(ACEI)、血鉀升高 |
β阻滯劑 | 美托洛爾 | 減慢心率、減輕心臟負擔 | 心動過緩 |
一旦確診高血壓,醫生通常會根據情況先選用一種藥物,若血壓控制不理想再考慮聯合用藥。具體方案建議由專業醫生評估決定。
06 高血壓日常管理指南:這些習慣讓血壓更平穩
被確診為高血壓后,調整生活方式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這里有幾條貼心建議,不妨嘗試一下:
- 高鉀蔬果(如香蕉、西紅柿、菠菜)有助于鈉的代謝平衡;建議每天搭配新鮮蔬果2-3種。
- 粗糧(燕麥、糙米、玉米)提供膳食纖維,有益腸道健康;建議以粗細搭配代替全白米白面。
- 優質蛋白(魚、豆制品、雞蛋)有助于心臟功能維持,適量攝入1-2份即可。
每周堅持5天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比如快走、慢跑、跳繩。
將BMI控制在24以內,腰圍男性別超過90cm,女性別過85cm。
少熬夜,保證每晚7小時以上好睡眠。
家中常備電子血壓計,按醫生建議定期測量,做好記錄。
適時釋放壓力,培養興趣愛好,保持平和心情。
參考文獻
- 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1997).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6(16), 1117-24.
- Carretero, O.A., & Oparil, S. (2000).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rt I: definition and etiology. Circulation, 101(3), 329-335.
- Chen, W., & Lu, Y. (2019). Hypertension in China: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Lancet, 394(10209), 714-715.
- Franklin, S.S., Gustin, W., Wong, N.D., et al. (1997). Hemodynamic pattern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Circulation, 96(1), 308-315.
- Neal, B., MacMahon, S., & Chapman, N. (2015). Effects of ACE inhibitors, calcium antagonists, and other blood-pressure-lowering drugs: Results of prospectively designed overviews of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366(9489), 1678-1687.
- Sacks, F.M., Svetkey, L.P., Vollmer, W.M., et al. (2001).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1), 3-10.
- Whelton, P.K., Carey, R.M., Aronow, W.S., et al. (2018).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Hypertension, 71(6), e13-e115.
- Zhang, Y., Moran, A.E., & Bertram, M.Y., et al. (2022). Trends in hypertension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in China, 2004–18: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datasets. The Lancet, 399(10331), 885-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