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外傷別大意!慢性硬膜下血腫的6個危險信號要警惕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腫?
有些人摔了一跤,碰到頭,過了好幾周才突然覺得頭昏腦漲,甚至手腳沒勁。這種看起來“遲到”的問題,其實醫學上叫做“慢性硬膜下血腫”(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簡單來說,就是頭部創傷后,硬腦膜和腦組織之間慢慢積了一層舊血。特別是針對年齡偏大的朋友,輕微的小磕碰也可能釀成這個隱患,開始時往往幾乎感覺不到。
這種血腫不是一下子爆發的急性威脅,而是像不速之客一樣,悄悄地積攢,直到某一天突然“冒頭”。血液慢慢積聚,逐漸占據空間,壓迫腦組織,因此很多癥狀前期并不容易察覺。常見誘因除了外傷,還包括輕微撞擊、摔倒,甚至一些人自己都記不清是什么時候撞到頭。
頭部受傷后多久會出現癥狀?警惕6大信號
很多人常常以為,撞到頭不出事就是沒事。實際上,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癥狀,多半會在傷后2到3周后才逐漸出現,有時甚至更久。而且,早期信號經常被當成普通的“小不適”忽略。
信號 | 表現特點 | 生活場景舉例 |
---|---|---|
1. 難以消除的頭痛 | 不是轉瞬即逝,常常累積加重 | “最近總覺得腦袋發悶,止痛片效果也一般。” |
2. 單側手腳無力 | 一側肢體握力、抬腿變差 | 68歲男士刷牙時忽然發現牙刷都拿不穩 |
3. 記憶力下降或反應遲鈍 | 說話變慢、答非所問 | 家人喊半天,才反應過來 |
4. 走路不穩,易跌倒 | 步伐飄忽、容易絆倒 | 日常走廊多出來兩三個小磕絆 |
5. 情緒突然變化 | 變得易怒或情緒低落 | 本來愛說笑,近期經常無緣無故發火 |
6. 持續惡心嘔吐 | 不是胃腸問題,卻總犯惡心 | 飯前飯后都覺得不舒服,偶有嘔吐 |
早期信號可能只是偶爾頭暈、容易疲勞,也有人逐漸變得不愛說話。隨著血腫變大,神經系統受到影響,癥狀會愈發明顯,比如持續頭痛和一側肢體無力,甚至出現意識障礙。
誰更容易患上慢性硬膜下血腫?
不是每個人頭部磕碰后都容易得慢性硬膜下血腫。真正的高危人群,除了年齡較大之外,還有一些共性風險。下面逐一分析幾種常見情況:
- 1. 年齡大于60歲
隨著腦組織逐漸萎縮,腦和硬膜之間的“間隙”變大,輕微撞擊就容易損傷微小血管。 - 2. 長期服用抗凝藥物
不少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比如房顫、心肌梗死后)需服用華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劑。這類藥物讓血更難止住,哪怕微小破裂也可能持續滲血。 - 3. 酗酒史
酒精損傷肝臟功能,血液凝固能力降低,容易形成慢性出血。 - 4. 既往有腦部手術史
腦組織結構改變,新生血管更脆弱。 - 5. 癲癇或長時間暈厥史
由于反復跌倒或突然摔倒,血腫風險增加。
有位73歲的女性,因為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摔倒半個月后才開始出現持續頭痛和性格改變,CT檢查后才被發現慢性硬膜下血腫。
這種例子說明,不同的危險因素會在頭部小創傷后“推波助瀾”,導致疾病發生。
如何確診?CT檢查的關鍵作用
確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第一步,一般會用到頭顱CT檢查。這種方法不僅能顯示出血腫的位置、大小,還可以判斷是否壓迫到腦組織。影像上往往能見到“新舊交替”的暗影,就像一道云霧層疊。對于高危人群,即使最早一次CT結果正常,一旦癥狀出現或進展,都有必要再次復查,因為有的血腫會緩慢發展。
MRI(磁共振)在部分疑難或慢性病例里,能更清楚反映血腫的性質和周圍組織的損傷情況。不過,臨床中多數以CT為主,操作簡便且判斷快。
檢查方式 | 適用場景 | 優劣特點 |
---|---|---|
頭部CT | 急性、慢性所有階段 | 速度快、對血腫顯示敏感,費用相對低 |
MRI磁共振 | 復雜或慢性疑難病例 | 分辨細節好,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不適 |
鉆孔引流術:90%患者癥狀明顯改善
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叫鉆孔引流術。簡單來講,就是醫生在顱骨上鉆一小孔,把積聚的舊血液排出。這種方法創傷小,恢復快,數據說明大約九成患者手術后癥狀能夠明顯緩解甚至完全消失。比如一位81歲的老人,原本走路跌跌撞撞,術后兩周內就恢復了以往的步態,生活質量大大改善。
不過,手術后也有少部分人會出現復發,需定期復查。個別血腫體積過大或多次復發時,醫生有時會建議開顱清除,但絕大多數患者無需大手術。
術后3個月的重點護理和復查建議
手術后并不代表一勞永逸。這段恢復期需要特別細致的生活管理,避免一些小疏忽帶來復發風險。下面這樣做,有助于順利康復:
- 保持頭部適當抬高:無論臥床或看電視,枕頭高度比平時稍高(約15cm),有助減少顱內壓力。
- 遵醫囑調整用藥:部分人術前因需要服用抗凝藥,術后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防止再出血。
- 限制劇烈運動:三個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防止再次摔倒和撞擊。
- 按時定期復查影像(CT):尤其是癥狀有變化的時候,不要怕麻煩。
- 如有頭痛、惡心或手腳無力復發,及時回醫院復診:復查不應拖延,早發現更安全。
實用提醒:頭部外傷后,3個月內都要警惕
簡單來說,慢性硬膜下血腫來勢緩慢,但同樣值得小心對待。年齡超過60歲的朋友,哪怕是輕微頭部外傷,在接下來的3個月,也應密切關注頭痛、行動不便等變化。家有老人、或長期服藥者,尤其要留意。每一步及時就醫和復查,才能幫我們規避較大風險。
這些常見小問題也許容易被忽略,但正是這種敏感度,幫助我們把風險“攔在門外”。關心身邊的家人,也別忽視自己。小病不拖,大病不怕,這就是健康生活最樸素的智慧了。
參考文獻
- Ducruet, A. F., Grobelny, B. T., Zacharia, B. E., et al. (2012).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Neurosurgical Review, 35(2), 155-169.
- Foelholm, R., Waltimo, O., Karli, P. (2018).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Acta Neurochirurgica, 62(1-4), 247-256.
- Matsumura, A., Nakahara, T., Sadamasa, N., et al. (2019).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Nationwide survey in Japan. 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 59(11), 44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