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外傷后別大意!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識別與科學應對
01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腫?
有時候,家里的老人頭部輕碰了一下,表面上沒什么事,過段時間才出現身體或性格的變化,很多人就沒想到腦袋里會慢慢積起“慢滲的血”。
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指的是大腦和硬腦膜之間因為輕微外傷后,靜靜滲出的血慢慢聚集,就像一個小水袋一樣壓迫大腦。這個毛病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那些長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的人,并不會一摔就立刻出大問題,常常是在受傷后的幾周、甚至幾個月才逐步顯露端倪。有點像漏水的水龍頭,剛開始可能誰也不會多在意,但時間長了毛病就越來越明顯了。
之所以讓人容易忽視,是因為初期病情進展緩慢,日常生活如常,常被誤認為年紀大了身體本來就這樣。
這類病例約70%見于60歲以上人群[1], 別以為這只是老人專屬,其實也有部分青壯年因特殊用藥或血液系統問題而患病。
02 有哪些癥狀需要特別當心?
慢性硬膜下血腫最容易給人誤導的地方,是它和普通頭暈、失眠、記性差有點像,但其實有幾個典型信號要引起警覺:
癥狀類型 | 具體表現 | 出現時間 |
---|---|---|
持續性頭痛 | 本來偶爾痛,過幾周變得一天天加重 | 外傷后3周-2個月 |
單側肢體無力 | 一邊手腳力氣小,拿筷子、解扣子開始變慢 | 逐步加重 |
性格和記憶變化 | 脾氣變差、越來越健忘,有時家人最早能發現 | 外傷后1-3個月 |
步態不穩或易跌倒 | 走路像踩棉花一樣不利索 | 常被誤為"老年退化" |
短暫意識恍惚 | 說話短暫停頓,反應比平時慢 | 間歇性出現 |
53歲的李叔在半年前覺得只是頭暈,最近寫字手開始發抖,最后檢查才發現是慢性硬膜下血腫。這說明輕微癥狀發展成典型表現可能相當隱蔽,一旦出現上述情況特別是逐漸加重的頭痛或一側肢體無力,千萬別忽視及時檢查。
03 老年人為什么更容易碰上慢性硬膜下血腫?
- 腦萎縮導致“空間變大”
年齡大了以后,大腦體積會慢慢縮小,腦組織與硬腦膜之間的距離拉遠。這樣一來,不小心碰到頭時,更容易拉斷連接的橋靜脈,慢滲出的血有地方慢慢聚積。 - 血管更脆弱,恢復力減弱
上年紀后,腦部血管像變老的橡皮筋一樣容易變脆,即便是看起來小小磕碰,也可能出現慢性的小型出血。而且老人的修復能力跟不上,滲血不容易自行吸收。 - 抗凝與抗血小板藥物讓血不易“固”住
有些老人因心臟、腦血管問題長期吃阿司匹林、華法林等藥,讓血更稀,不容易凝固,頭部受傷后血流更難停止,更容易積成血腫。
04 如何確診慢性硬膜下血腫?
一旦懷疑慢性硬膜下血腫,頭顱CT是第一步檢查,幾分鐘就能看到是不是有低密度區或典型的混雜陰影。CT對于70%以上的病歷已經能做出診斷。如果CT發現不明顯,MRI磁共振可以更靈敏地識別早期或少量出血的情況,幫助醫生判斷血腫新舊和位置。
門診就可以完成初篩,操作簡單,無需復雜準備。醫生還會結合外傷史、現有癥狀和既往用藥,一起分析。一般不用等住院,只要掛神經外科快速做CT就行。只在癥狀復雜或對診斷有疑問時才會加做MRI。
檢查手段 | 優點 | 適用場景 |
---|---|---|
頭顱CT | 快速、已廣泛普及 | 首選篩查,多數門診可做 |
MRI | 敏感、能分辨新舊血腫 | CT無法明確、特殊患者 |
05 治療方式:從保守到微創手術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要視病情輕重而定。絕大多數患者,只要搶在血腫變大或造成嚴重壓迫前及時發現,后續恢復就很理想。
- 觀察管理:
針對血腫很小、沒明顯癥狀的病例。以6周內定期復查影像和神經學評估為主,適合GCS評分13分以上的輕型患者。舉個例子,65歲的黃阿姨因頭暈查出來一個4mm的血腫,醫生建議暫時動態觀察,最終血腫自行吸收,無需手術。 - 鉆孔引流術[3]:
這是一種小切口的手術,通過頭骨上打一兩個小孔,將陳舊血滲引流出來,傷口小、手術快、恢復也相對快。適合大多數比較明確、體積適中的單側血腫。 - 開顱血腫清除術:
如果血腫極大、位置復雜或者合并大量新鮮出血(重型患者),需要做開顱手術,徹底清除血腫。這類方案對于高危人群可降低并發癥風險,但恢復期相對長些。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主要特點 |
---|---|---|
觀察管理 | 小血腫/無癥狀 | 不手術、定期隨訪 |
鉆孔引流術 | 血腫體積適中、癥狀明顯 | 微創、安全、恢復快 |
開顱手術 | 血腫巨大/復雜/出現昏迷 | 徹底清除、創傷相對大 |
06 手術后康復與日常管理要點
血腫清除了,并不代表一切萬無一失。術后前3個月是復發和并發癥多發期,科學管理可以幫助身體安心恢復。
- 定期復查非常重要:
通常醫生會安排術后1個月、3個月復查CT或MRI,及時發現是否有復發和積液等問題。 - 加強安全護理防跌倒:
家中避免地滑路滑、房間充足照明、床邊加護欄等都是不錯的辦法,跌倒再次引發頭部損傷風險最大。 - 藥物調整需遵醫囑:
如果用過抗凝、抗血小板藥,最好與醫生溝通是否停藥、如何調整。血壓和血糖也要定期監測。
- 術后1月:CT/MRI復查判斷有無血腫殘留
- 術后3月:全面神經功能評估及影像復查
- 半年后可根據恢復情況減少隨訪頻率
07 日常生活中這樣幫自己降低風險
其實,大多數慢性硬膜下血腫是可以通過良好習慣降低發生風險的,不妨看看這些方法在日常是否能用上:
措施 | 建議理由 | 實用小貼士 |
---|---|---|
高鈣奶制品 | 鈣質有助于改善骨骼與微血管彈性,提升身體平衡性 | 每天1-2杯低糖純牛奶 |
含維生素E堅果 | 維生素E有助于腦部血管健康 | 核桃、腰果、花生每天一小把 |
膳食纖維水果 | 促進血液循環,維持血管彈性 | 橙子、獼猴桃適量食用 |
經常做平衡鍛煉 | 增強體感防控力,降低摔倒風險 | 站立提踵、慢步行等即可 |
定期健康體檢 | 方便早發現異常,有利健康管理 | 建議一年一次,重點腦部掃描 |
- Lee, K. S. (2017).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the aged, trauma, anticoagula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 60*(1), 1-9.
- Tamura, R., Kuroshima, Y., & Nakamura, Y. (202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32(5), 1655-1661.
- Yadav, Y. R., Parihar, V., Namdev, H., & Bajaj, J. (2016).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s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1(4), 330–341.
- Kolias, A. G., Chari, A., Santarius, T., & Hutchinson, P. J. (2014).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Modern managem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0(10), 57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