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哼@些信號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01 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說起身邊的健康小怪事,有沒有發現有的人總是喝水多、跑廁所頻繁,卻以為只是“水喝多了”?其實,在醫學上,這些看似普通的變化,有時和“血糖”默默升高有關。
簡單來說,糖尿病就是身體里的“血糖調節系統”出了問題。通常,我們的身體會像一個聰明的工廠,利用胰島素把食物變成能量。如果這個工廠失靈,血糖就會一直升高,導致各種不適。糖尿病主要有兩種類型:
簡單來說,糖尿病就是身體里的“血糖調節系統”出了問題。通常,我們的身體會像一個聰明的工廠,利用胰島素把食物變成能量。如果這個工廠失靈,血糖就會一直升高,導致各種不適。糖尿病主要有兩種類型:
- 1型糖尿病:多見于年輕人,屬于胰島素幾乎完全沒有的情況,常常來得快、癥狀明顯,需要及時用胰島素治療。
- 2型糖尿病:中國成年人中最常見,患者體內還有胰島素,但效果很差,血糖也會慢慢爬升,多與遺傳和生活習慣相關。
?? 數據一覽: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與控制現狀》顯示,平均每10個成年人里,就有1人患有糖尿?。╓ang et al., JAMA, 2017)。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與控制現狀》顯示,平均每10個成年人里,就有1人患有糖尿?。╓ang et al., JAMA, 2017)。
02 身體發出這些信號要當心
生活中,糖尿病的“信號”有的很明顯,有的卻容易被忽視。以下是常見的兩類表現:
類型 | 常見信號 | 生活例子 |
---|---|---|
明顯癥狀 | 持續口渴、大量飲水 頻繁夜尿(特別是夜間需起床好幾次) 體重莫名減輕、經常疲乏乏力 | 52歲的柳女士,連續幾個月早上醒來總覺得口干,晚上跑廁所三四次,后來體重還突然下降,最終檢查發現血糖升高。 |
易被忽視 | 皮膚發癢 視物模糊或偶有黑影 小傷口痊愈很慢 | 一個中年男士腳背上蹭破了點皮,一個月未見好,還覺得腳上有些麻麻的,這種情況也跟血糖有關。 |
?? 提醒: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出現,即便不劇烈,也建議抽空查查血糖——早篩查,風險小。
03 哪些情況最易誘發糖尿???
糖尿病的形成,和我們體內胰島素“失靈”密切相關。這里有幾個值得注意的誘因:
- 家族遺傳: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人患病,自己的風險會升高。據Fowler, MJ. Diabetes Spectrum, 2008報告,親屬中有糖尿病的,患病概率可達普通人的2~3倍。
- 生活方式:長時間缺乏運動、飲食油膩、體重偏高,都會讓身體對胰島素“變遲鈍”,血糖自然升上去。肥胖者風險可為正常體重者3倍以上(Chan et al., Diabetes Care, 1994)。
- 特殊時期:女性懷孕期間激素變化大,一部分人會出現妊娠糖尿病,生完后風險仍高于常人。
- 年齡增長:血糖問題明顯隨年齡增加,尤其中老年人群需引起重視。
?? 舉個例子:一位45歲的男士,父親有糖尿病,自己偏胖,日常工作忙很少運動。他在例行體檢時查出血糖輕度升高,這說明風險因素的疊加作用不可小覷。
04 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當懷疑自己有高血糖時,目前的檢查有如下幾種,幫助醫生判斷是否已進展為糖尿?。?br>
- 空腹血糖:早晨空腹抽血,≥7.0 mmol/L時為異常,一般建議2次以上確診。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喝特定濃度的糖水后抽血,看血糖峰值(2小時后≥11.1 mmol/L提示問題)。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反映最近2~3個月內平均血糖,≥6.5%可考慮糖尿病。
?? 醫生建議:如果遇到上述任何一項異常,建議到正規醫院內分泌門診進行進一步評估和診治。
05 現代醫學有哪些治療選擇?
糖尿病并非無解,根據個體差異,醫生會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主要方式包括:
- 藥物治療:常見的有口服降糖藥、胰島素,部分新型藥物還能幫助控制體重與心血管風險。適用于大多數2型患者。
- 抵抗嚴重或胰島損傷:需用胰島素注射。
- 代謝手術:部分極重度肥胖患者可能受益,不適合所有人,需個體評估。
治療不是“一刀切”,每個人方案不盡相同。比如糖尿病合并腎臟損傷,藥物選擇就和普通患者不同。
?? 貼士:“聽醫生的”在糖尿病管理中尤其重要。自主換藥、停藥,可能帶來不可逆的并發癥!
06 日常這樣管理最有效
管住嘴、邁開腿,說得容易,做得扎實才有用。以下是可操作性很強的日常管理方案:
方法 | 具體建議 | 實用小貼士 |
---|---|---|
飲食搭配 | 雜糧+蔬菜+瘦肉或豆制品,定時定量用餐 推薦用糙米、燕麥等替代部分精米白面 | 嘗試每餐用手掌大小控制主食,新鮮蔬菜多一些,水果優選低糖品種(如橙子、柚子),別挑戰自己的胃容量?? |
運動處方 | 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騎單車等) | 用微信步數或小型計步器監督自己,找好友同行會更容易堅持 |
血糖監測 | 用便攜式血糖儀監測空腹和餐后血糖,方便調節飲食和運動 | 每周自行記錄一次血糖趨勢,若出現異常及時去醫院復查 |
?? TIPS:
- 體重減輕5%,能讓血糖控制大為改善(Look AHEAD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2013)。
- 養成作息規律,減少熬夜有助穩定血糖。
生活節奏快,難免會忽視身體小變化。糖尿病雖不是“絕癥”,但拖延和輕視可能讓健康隱患變大。與其焦慮,不如用行動應對:留心身體發出的信號,必要時及時檢測,也可以和家人多聊聊生活習慣。身體不是負擔,而是最珍貴的朋友——善待自己,從關注血糖開始。
主要參考資料:
- Wang, L., et al. (2017).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 Fowler, M. J. (2008). Microvascular and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Diabetes Spectrum, 21(3), 183-190.
- Chan, J.M., et al. (1994). Obesity, fat distribution, and weight gain as risk factors for clinical diabetes in men. Diabetes Care, 17(9), 961-969.
- Look AHEAD Research Group. (2013).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369: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