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就有1人確診!2型糖尿病這些信號千萬別忽視
在排隊買早飯時,隔壁的大姐小聲聊起她老公最近總說嘴干、老想喝水。有人打趣她:“不會是血糖太高吧?”一開始誰都沒當回事,直到體檢報告出來,才知道2型糖尿病已經悄悄找上門。其實,這種情況比我們以為的還常見——全球每10秒,就有1人被確診。生活中,有些早期信號很容易被忽視,但只要知道要注意些什么,大多數人完全可以更早發現、及早應對。
01 什么是2型糖尿???
簡單來說,2型糖尿病是因為身體用“胰島素”這位調節血糖的“指揮家”變得不靈了,或者數量還不夠。這讓血液里的葡萄糖(血糖)總是降不下來。剛開始,胰島素“喊破喉嚨”也沒人聽,久了可能自己也累了,分泌量變少,血糖持續升高。
醫學研究顯示,這種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近年來年輕人數量明顯上升(Dakaitis et al., 2023)。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不一樣,它更多和后天習慣有關,很少突然發作,常常悄悄地、日積月累地“埋雷”。
02 這些癥狀別忽略!
很多人早期其實“沒什么感覺”,最多是偶爾有點口渴、夜里多尿。但是等到癥狀明顯了,身體已經“敲了警鐘”:
- 三多一少:
- 常常口渴、喝水多
- 小便次數增加,不只是晚上
- 飯量比以前大很多,吃不飽
- 體重莫名下降
- 不少人還會遇到三個被忽視的信號:
- 皮膚瘙癢或肢體麻木(時有時無,容易誤以為是皮膚干燥或晚上姿勢問題)
- 反復感染(比如口腔、皮膚、女性經常陰道炎)
- 視力一陣模糊(有位54歲的女性就是看手機總覺得對不準焦,經檢查結果血糖已經偏高)
這些信號有時輕有時重,卻是身體的真實“報警器”。
03 誰是高發人群?
有些人就是更容易“撞上”2型糖尿病,這里面既有和基因有關的“天生設定”,也有后天形成的生活習慣。別以為年輕就沒事,有些風險因素一旦疊加,血糖超標就是個時間問題。
風險因素 | 分析 |
---|---|
遺傳傾向 | 父母患病,風險高出普通人3-4倍(Prasad & Kumar, 2022) |
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 | 腰圍越大,內臟脂肪越多,會讓胰島素“指揮失靈”,導致血糖調控失敗 |
長時間缺乏運動 | 肌肉不用就變懶,血糖更多靠胰島素來降,增加糖尿病風險 |
年齡增長 | 40歲以后一旦代謝變慢,血糖升高幾率直線上升 |
特別提醒:有一位58歲的男性,身材偏胖,天天坐辦公室,平時總說自己有點“累得沒精神”,查體時血糖接近8mmol/L,這就是典型的高風險組合。這種情況其實在體檢群體中不罕見。
04 如何確診?關鍵檢查方法
真正判斷血糖到底高不高,光憑感覺可不靠譜。醫學界一般建議用這幾種辦法來“坐實”診斷,很多時候無癥狀的人群也建議定期篩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肥胖的人:
- 空腹血糖
- 清晨未進食8-10小時測血糖,≥7.0 mmol/L就要小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 喝下一杯葡萄糖水,2小時后血糖≥11.1 mmol/L表示高風險。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 可以了解近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6.5%為陽性。
05 治療管理:三步走原則
- 第一步:合理調整飲食和運動 低糖、高纖維、清淡為主,每周累計運動150分鐘以上,5%的體重下降就有幫助。
- 第二步:根據血糖水平合理用藥 最常見的入門藥是二甲雙胍,如效果有限可聯合其他藥物(如磺脲類、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嚴重時可用胰島素。藥物選擇一定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 第三步:定期復診,及時調整 治療始終是動態的,單一方案并不適合所有人。藥物副作用、生活習慣變化都可能需要調整。
06 實用管理建議,讓血糖穩靠譜
- 1. 血糖監測要有節奏: 建議早期每周2-3次,血糖控制好之后,根據醫生意見逐步減少。每3個月查一次HbA1c。
- 2. 飲食搭配要靈活: 主食注意粗細搭配,如燕麥/全麥面包+適量瘦肉+新鮮蔬菜。水果推薦蘋果、獼猴桃代替高糖品種。
- 3. 運動貴在堅持: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如快走、騎車),分攤到5-6天最理想。運動前注意防低血糖。
- 4. 用藥規律不胡亂停: 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有癥狀變化隨時和醫生溝通。
- 5. 定期篩查并發癥: 一年做一次眼底、腎臟、心臟功能檢查,別等問題出來才處理。
- 空腹血糖≥7.0 mmol/L需要警惕
- 適當減重和運動有助于身體恢復“對胰島素的敏感”
- 飲食和生活規律才是長遠之計
參考文獻
- Dakaitis, T., Lee, J., Smith, K. A. (2023). Epidem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Global increasing trends.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2023(4), 112-119.
- Prasad, R. & Kumar, M. (2022). Genetic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sights and developments.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8(11), 765-776.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 2023. Diabetes Care, 46(Supplement 1): S1-S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