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突然刺痛?警惕不穩定性心絞痛!3分鐘讀懂救命知識
01 什么是不穩定性心絞痛?比普通心梗更危險嗎?
有時候,正坐在沙發上,胸口突然像被針扎似的疼一下,人會一下子愣住。其實,這種情況并不是只有劇烈運動時才會出現,而且往往沒什么先兆。
簡單來說,不穩定性心絞痛是一種突發的心臟供血危機。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為心臟供血的“交通要道”)里堆積的斑塊突然破裂,導致血管一時半會兒“堵了車”。這時,心臟缺血,疼痛就迅速發生。不同于平時活動后胸口發悶、一休息就緩解的穩定性心絞痛,這種不穩定的發作可能會在靜止時毫無征兆地降臨。
研究顯示,不穩定性心絞痛常常是心肌梗死的前兆。也就是說,它比起傳統意義上的“心?!?,危險性反而更高——因為這一切可能發生得非常突然,而且進展很快[1]。
02 這些癥狀一旦出現,馬上就醫!
- 1. 靜息期突發胸痛:比如一位62歲男性,晚上休息時,胸口突然發緊火辣,伴有大汗淋漓,家人急忙送醫。這個例子提醒我們,不穩定性心絞痛往往無明顯誘因,安靜時也會發作,不像過去只在爬樓或運動后才疼。
- 2. 持續時間超過 15 分鐘:很多老年人以為忍一會兒就過去了,但如果胸痛一直持續,而且超過15分鐘,高度可疑就是急性心臟事件,不能再拖延。
- 3. 含藥后依舊無效:有的人家里常備硝酸甘油,以為舌下含片一定能緩解。可你發現,這次怎么含藥也不見效,還伴隨呼吸困難、出冷汗甚至惡心嘔吐,那就是危險的信號。
- 4. 夜間/凌晨易發作:心臟缺血往往會在夜間或凌晨時突然發作,翻身時忽然不適,此時要特別警覺。
癥狀/體征 | 行動建議 |
---|---|
持續胸痛 ≥15分鐘 | 立即靜臥+撥打120 |
含藥無效且伴冷汗、心慌 | 盡早送醫,不要自行等待 |
夜間突發痛感難緩解 | 通知家人,準備急救 |
03 血管里的“定時炸彈”:為什么斑塊說破就破?
為什么有些人明明平時沒大事,血管斑塊卻突然出問題?這其實和血管內斑塊本身結構有關。
斑塊的“外殼”是纖維帽,內部主要是膽固醇和炎性物質。有研究發現,高血脂、長期吸煙或糖尿病等,容易讓斑塊變得脆弱(參考:Libby, 2013)。有時,斑塊在血流的不斷沖擊下突然破裂,就像一條細小的堤壩突然決口,馬上釋放內部物質,血液里很快形成血栓。這種變化無需很長時間,慢慢形成的內膜增厚和突然的爆發,是心臟病發作的根本原因之一[3]。
除了斑塊脆弱本身,炎癥反應、年齡增長和遺傳因素也會讓血管壁“變脆”,有些家族早發心梗的典型就是斑塊容易破裂。這些看不見的因素,讓“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
04 確診要做哪些檢查?冠脈CTA和造影怎么選?
一旦懷疑有急性冠脈問題,到醫院后,醫生通常會分步驟做檢查。
第一,心電圖可以識別大多數心肌缺血類型,但有輕微變動時可能顯示正常;
第二,如果發現心電圖有ST段變化,常會加查心肌標志物(如肌鈣蛋白),判斷心肌是否已經損傷;
第三,冠脈CTA非侵入性,輻射低,適合初篩風險或不能接受介入手術的人。
冠脈造影則是診斷冠脈狹窄的“金標準”,尤其適合癥狀突出或需要做支架評估的人群,但因有一定創傷性、價格也更高,醫生會根據具體狀況推薦。
檢查方法 | 適用場景 | 大致費用 | 輻射風險 |
---|---|---|---|
心電圖 | 初篩/隨訪 | 50-100元 | 幾乎無 |
肌鈣蛋白 | 發作急性期 | 100-200元 | 無 |
冠脈CTA | 初篩/有基礎疾病者 | 1000-3000元 | 低 |
冠脈造影 | 需要進一步手術評估 | 5000-10000元 | 中等 |
05 支架 or 藥物?最新治療方案能保多久?
決定治療方案時,關鍵還是看血管堵塞和癥狀的嚴重程度。目前,不穩定性心絞痛的標準治療主要有三部分——抗血小板(如阿司匹林)、降脂(他汀類)+血運重建(支架或搭橋)。
不同的人,治療重點也有差異。比如70歲的陳阿姨,冠脈斑塊多而分散,醫生先選擇藥物控制,定期復查。如果堵塞大于70%,并已危及心臟供血,則建議支架治療,能快速“疏通”堵塞部位。
有趣的是,研究顯示規范治療能讓80%左右的患者免于發展成嚴重心梗,長期服藥加隨訪,很多人可以正常生活不少于十年[4]。
06 發作時記住3件事:馬上靜臥、嚼服阿司匹林、撥打120
一旦遇到突發胸痛,不要硬撐,更不能自己下樓去醫院。
- 1?? 安靜平臥,別亂走動
- 2?? 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mg),利于血管通暢
- 3?? 第一時間呼叫120,保持通訊暢通
參考文獻
- GBD 2019 Diseases and Injuries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369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Lancet, 2020, 396(10258): 1204–1222.
- Amsterdam, E. A., Wenger, N. K., Brindis, R. G., et al. "2014 AHA/ACC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irculation, 2014, 130(25): e344–e426.
- Libby P. "Mechanism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N Engl J Med. 2013;368:2004–2013.
- Fox, K. A. A., Dabbous, O. H., Goldberg, R. J., et al. "Prediction of risk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six months after presentation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rospective multina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GRACE)." BMJ, 2006, 333(7578): 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