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麻醉安全指南:這些關鍵點家屬必須知道
01 老年人麻醉風險為什么更高?
家里長輩要動手術,很多子女最擔心的就是麻醉安全。其實,65歲以上的患者,麻醉并發癥的發生率是年輕人的2-3倍[1]。尤其碰上感冒、活動稍微一多就喘,或是吃藥多、記性差的老人,這類問題會更明顯。
年紀大了,身體很多系統都變得“慢半拍”。最常見的,比如心臟泵血沒以前有力、肺部彈性降低呼吸易乏力,肝腎排毒速度也跟不上年輕時。這意味著麻醉藥一旦用多,身體就更難把它排出去,藥效持續時間也會變長。這樣一來,安全風險自然高一些。
主要受影響器官 | 變化特點 |
---|---|
心臟 | 泵血能力下降,對血壓起伏反應慢 |
肺 | 通氣不足,易有慢性咳嗽、痰多 |
肝腎 | 藥物清除速度變慢、積聚風險 ↑ |
老年人平時感覺沒什么,但麻醉后各種“小毛病”更容易暴露,有些家屬可能第一時間還反應不過來。
02 手術前必須評估的5項指標
簡單來講,做手術就像長途旅行,出發前總得做個“體檢”。以下這5項是每位老年患者都繞不開的重要環節:
- 心電圖: 心律、心肌供血情況看一眼就明白,尤其適合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的老人。
- 肺功能測定: 辨別呼吸系統是否存在“短板”,比如氣道阻力大、咳嗽多、容易氣緊。
- 肝腎功能化驗: 反映身體“排毒”和代謝的能力,幫助醫生定麻藥劑量。
- 血常規與生化: 查貧血、電解質異常、營養低下等情況,為手術恢復保駕護航。
- 慢性病用藥評估: 檢查正在服用的藥物是否影響麻醉。像抗凝藥、降壓藥等,醫生會評估調整方案。
比如,72歲的陳奶奶平時高血壓輕微,檢查發現心電圖有偶發性房顫,醫生因此特別準備了心肌保護藥物,也調整了麻醉方式。
03 麻醉方式怎么選最安全?
很多家屬糾結:全身麻醉是不是比腰麻(椎管內麻醉)危險?其實,麻醉方式的選擇不是一刀切的,關鍵要看手術類型和患者身體情況。下面用一張簡單表來說明(不同方式對日常生活活動的影響對比):
麻醉方式 | 適用場景 | 主要優點 |
---|---|---|
全身麻醉 | 胸腹、顱腦、全身大手術 | 適合需要完全無痛覺和安靜配合的手術 |
椎管內(腰麻/硬膜外) | 下腹部、下肢、部分泌尿科手術 | 保留部分意識,對心肺影響小 |
局部/神經阻滯 | 四肢、部分表淺小手術 | 恢復快,身體負擔輕 |
具體怎么選,醫生會評估患者功能狀態(如肝腎功能、呼吸系統)和手術需求,優先選擇對全身影響小、便于術后早恢復的方式,比如區域阻滯或椎管內麻醉。
04 術后3天這些癥狀要警惕
手術后第1~3天,是并發癥的高發期。對老人來說,最常見的“麻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項:
- 意識不清(譫妄): 表現輕者是“偶爾說夢話、糊涂幾分鐘”,嚴重時則會“持續神志不清、言語混亂”,醫學研究顯示,術后譫妄在老年患者中發生率可達15-50%[2]。
- 低氧血癥: 出現短暫的“呼吸變急促、臉色發白”,如果嚴重,可能“持續吸氧也緩不過來”,有些老人表現為愛打盹、講的話沒邏輯。
- 咳痰無力: 通?!芭紶栞p微咳嗽”,但若痰多咳不凈、“持續胸悶、咳嗽劇烈”就要留意。
- 肌肉無力/肢體活動減少: 很多老人術后“短時間內走路發軟”,如果長時間不能自主活動則要高度重視。
例如:80歲的張爺爺,術后第2天下午突然表現出“無緣由地喊親人名字、難以溝通”。經過復查和調整用藥,很快轉好。這類情況越早識別越安全。
05 家屬陪護的4個實用技巧
陪護并不是“守著就行”,掌握下面這4步,讓照護更有效:
?? 關注意識與呼吸
- 每2小時和老人說說話,看精神反應、對答清不清楚。
- 注意觀察呼吸頻率與胸部起伏,發現呼吸變淺要引起警覺。
? 協助翻身拍背
- 兩個小時幫老人起身變換體位,輕拍背幫助排痰,減少肺部感染。
?? 小口慢飲,多補液體
- 鼓勵老人多喝水或清淡湯水,小口慢飲,不要強灌。
?? 定時檢查體溫/尿量
- 每隔4小時摸摸額頭測溫,注意尿液顏色、量變化。
檢查項目 | 頻率 |
---|---|
精神狀態/對答 | 每2-3小時交流 |
體溫/呼吸 | 每4小時一次 |
翻身/拍背 | 每2小時協助 |
進飲/排尿 | 每次如廁記錄一次 |
06 降低風險的3個科學準備
要讓手術更順利,其實大部分準備工作在手術前就能做足。以下3點尤其管用:
- 優化營養狀態: 手術前兩周鼓勵多種類蛋白攝入,比如雞蛋、牛奶、豆制品,幫助增強免疫力和恢復力。家屬可以煮些雞蛋羹、牛奶麥片等供老年人單獨加餐。
- 慢性病穩定: 血壓、血糖、心臟病一直波動,麻醉風險就高。建議提前將各類慢性病控制到穩定狀態(比如近一周晨起都能達到醫生建議的目標值)。
- 維護作息和情緒: 盡量保持平常作息,如每天午休30分鐘、晚上別熬夜。家屬可以多聊輕松的話題,幫老人保持好心情。
這些辦法雖樸素,但能顯著幫助恢復并預防術后多種并發癥。如果老人本身就偏瘦、吃得少,術前可主動請營養科會診。
參考文獻
- Deiner, S., & Silverstein, J. H. (2011). "Postoperative delirium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7(S1), i41–i46. https://doi.org/10.1093/bja/aer375
- Evered, L. A., Silbert, B. S., Scott, D. A., et al. (2011).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s independent of type of surgery and anesthetic."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2(5), 1179-1185. https://doi.org/10.1213/ANE.0b013e3182147f6f
- Rundshagen, I. (2014).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Deutsches ?rzteblatt International, 111(8), 119–125. https://doi.org/10.3238/arztebl.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