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L1骨折與麻醉科的健康科普指南
- 2025-09-27 07:30:00191次閱讀
溫馨提示:本頁面科普內容僅為健康信息的傳遞,不作為疾病診斷及醫療依據。如身體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就診。

腰椎骨折多由高處墜落、車禍、重物砸傷等高能創傷引發,手術是恢復脊柱穩定性、解除神經壓迫的關鍵手段,而麻醉的選擇與管理直接關系到手術安全和患者預后。本文將從麻醉方式選擇、術前評估、術中管理、術后恢復及風險防控等方面,全面科普腰椎骨折手術的麻醉知識及核心注意事項。
腰椎骨折手術的麻醉需兼顧“手術操作需求”與“患者生理狀況”,目前臨床以全身麻醉和椎管內麻醉(含硬膜外麻醉、腰硬聯合麻醉)為主,兩種方式各有特點,適用場景不同。
全身麻醉是通過靜脈注射或吸入麻醉藥物,使患者意識喪失、全身肌肉松弛、痛覺消失的麻醉方式,是腰椎骨折手術,尤其是復雜手術(如多節段骨折、椎體融合術、伴神經損傷修復) 的首選。
- 核心原理:藥物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阻斷痛覺信號傳遞,同時通過肌肉松弛藥讓腰背部肌肉完全放松,為術者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和操作空間,避免患者術中因體位變動(如俯臥位)引發意外。
- 適用人群:幾乎所有腰椎骨折患者,尤其適合高齡、合并心肺疾病、脊柱畸形、嚴重創傷(如多發骨折、休克前期)或手術時間超過2小時的患者。
- 優勢:患者術中無痛苦記憶,肌肉松弛效果確切,麻醉深度可控性強,能有效應對術中血壓波動、出血等突發情況。
- 不足:麻醉恢復時間較長(通常1-2小時),可能出現術后惡心嘔吐、咽喉部不適(氣管插管所致)等短期反應,對呼吸和循環系統的調控要求更高。
椎管內麻醉是將麻醉藥物注入椎管內的硬膜外腔或蛛網膜下腔,阻斷脊神經傳導,使腰背部及下肢痛覺消失的“半身麻醉”方式,僅適用于簡單腰椎骨折手術(如單節段椎體成形術、椎體后凸成形術) 。
- 核心原理:腰椎骨折若未破壞椎管完整性(如單純壓縮性骨折),麻醉醫生可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通過腰椎間隙穿刺(避開骨折節段),將藥物注入硬膜外腔,藥物擴散后阻斷腰段脊神經,實現手術區域無痛。
- 適用人群:年輕、身體基礎狀況好、骨折類型簡單(無椎管狹窄、神經損傷)、手術時間短(<1小時)的患者。
- 優勢:對心肺功能影響小,術后恢復快,無氣管插管相關并發癥,鎮痛效果精準,可用于術后鎮痛延續。
- 禁忌人群:絕對禁忌包括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內出血、感染、嚴重脊柱畸形(穿刺困難);相對禁忌包括凝血功能障礙(如服用抗凝藥未停藥)、休克、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無法配合穿刺(如焦慮、創傷后躁動)。
麻醉風險的防控始于術前,患者及家屬需配合醫生完成全面評估和準備,這是降低麻醉意外的核心環節。
麻醉前評估的核心是判斷患者能否耐受麻醉,重點關注以下維度,患者需如實告知病史,不可隱瞞:
1. 創傷嚴重程度評估:腰椎骨折常伴隨其他隱匿損傷(如肋骨骨折、肝脾破裂、顱腦損傷),術前需通過CT、MRI、超聲等檢查排除多發創傷,避免麻醉中因未發現的損傷(如內出血)引發血壓驟降。
- 心血管系統:高血壓患者需提前將血壓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冠心病患者需評估心功能(如通過心臟超聲),避免麻醉中出現心肌缺血;
- 呼吸系統: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患者需提前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戒煙至少2周,減少術后肺部感染風險;
- 凝血功能: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藥的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停藥5-7天,避免椎管內麻醉穿刺時出血,引發硬膜外血腫(可能導致截癱)。
3. 脊柱條件評估:通過MRI明確骨折節段是否有椎管狹窄、脊髓受壓,判斷椎管內麻醉的可行性;若存在嚴重脊柱畸形(如脊柱側彎),需提前告知麻醉醫生,選擇更合適的穿刺體位或麻醉方式。
1. 飲食控制:麻醉前需嚴格“禁食禁水”,目的是避免術中嘔吐物誤吸入氣管,引發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標準要求為:術前6小時禁食固體食物(如米飯、肉類),術前2小時禁飲清流質(如水、不含果肉的果汁),具體時間需以麻醉醫生告知為準,不可因口渴或饑餓擅自進食。
- 降壓藥、降糖藥:術晨可少量飲水送服,避免血壓、血糖大幅波動;
- 抗凝藥:如華法林、利伐沙班,需提前停藥并改用短效抗凝藥(如低分子肝素)“橋接”,停藥時間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停藥或繼續服用;
- 激素類藥物:長期服用潑尼松等激素的患者,術前需告知醫生,麻醉中可能需補充激素,避免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3. 個人準備:術前需取下假牙、眼鏡、首飾(如項鏈、戒指),避免麻醉中脫落引發誤吸或損傷;女性患者需避開月經期,以免增加術中出血風險;術前一晚保證充足睡眠,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藥物(如地西泮)緩解焦慮。
腰椎骨折手術的麻醉管理具有特殊性——患者多為創傷狀態,且常需采取俯臥位(便于術者操作),麻醉醫生需全程嚴密監控,應對三大核心挑戰:
創傷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失血(如骨折端出血),俯臥位時胸廓受壓、回心血量減少,易出現血壓下降;而手術操作(如椎體復位、植入內固定物)可能刺激神經根,引發血壓驟升。麻醉醫生會通過以下方式維持循環穩定:
- 持續監測:實時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心電圖,部分患者需監測有創動脈血壓(通過橈動脈穿刺),精準掌握血壓變化;
- 液體管理:根據出血量和尿量,輸注晶體液(如生理鹽水)、膠體液(如羥乙基淀粉)或血液制品(如紅細胞),補充血容量;
- 藥物調控:血壓過低時使用升壓藥(如去甲腎上腺素),血壓過高時使用降壓藥(如硝酸甘油),確保血壓波動幅度不超過基礎血壓的20%。
俯臥位時患者胸部和腹部受壓,肺通氣功能受限,尤其是合并肋骨骨折或肺損傷的患者,易出現缺氧。麻醉醫生會通過氣管插管控制呼吸,設置合適的呼吸參數(如潮氣量、呼吸頻率),保證肺通氣和氧合;同時定期聽診肺部呼吸音,觀察氣道壓力,避免氣道梗阻或肺不張。
腰椎骨折常伴隨神經損傷,手術操作或麻醉藥物可能加重神經損傷,麻醉中需通過“神經監測”及時發現異常:
- 體感誘發電位(SSEP):監測脊髓感覺通路,若波形突然消失或幅度下降,提示脊髓受壓,需立即告知術者暫停操作;
- 運動誘發電位(MEP):監測脊髓運動通路,評估下肢運動功能,避免內固定物植入時損傷神經根。
麻醉結束不代表風險消失,術后恢復階段需關注麻醉蘇醒、疼痛管理和并發癥防控,患者及家屬需配合醫護人員做好以下事項:
全身麻醉患者術后需在麻醉恢復室(PACU)觀察1-2小時,直至意識、呼吸、循環穩定:
- 蘇醒延遲:若術后超過2小時仍未清醒,可能與麻醉藥物殘留、低血糖、腦缺氧等有關,醫生會通過監測血糖、血氣分析排查原因,必要時使用催醒藥物(如氟馬西尼);
- 術后躁動:部分患者蘇醒后可能出現煩躁、掙扎,多因疼痛、氣管插管刺激或藥物殘留所致,醫生會給予鎮痛、鎮靜藥物,家屬需協助固定患者肢體,避免拔除氣管插管或輸液管。
腰椎骨折術后疼痛劇烈,若鎮痛不佳會影響患者翻身、咳嗽(易引發肺部感染),甚至導致應激性潰瘍。臨床常用鎮痛方式包括:
- 靜脈自控鎮痛(PCA):患者通過按壓按鈕自行輸注鎮痛藥物(如芬太尼),按需給藥,鎮痛效果確切,副作用少;
- 硬膜外鎮痛:若采用椎管內麻醉,術后可保留硬膜外導管,持續輸注低濃度局麻藥,適合術后3-5天的鎮痛;
- 口服藥物:疼痛緩解后可改用口服鎮痛藥(如塞來昔布、氨酚羥考酮),需遵醫囑服用,避免過量(可能導致肝損傷或便秘)。
麻醉相關并發癥多為短期反應,及時處理即可恢復,需重點關注以下4種:
1. 術后惡心嘔吐(PONV):全身麻醉患者發生率約30%,與麻醉藥物刺激、胃腸功能紊亂有關,出現癥狀時需側臥(避免嘔吐物誤吸),醫生會給予止吐藥(如昂丹司瓊);
2. 咽喉部不適:氣管插管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咽痛、聲音嘶啞,多在1-3天內緩解,可多飲水或含服潤喉片;
3. 尿潴留:椎管內麻醉可能抑制膀胱排尿反射,術后6-8小時未排尿需告知護士,必要時導尿;
4. 硬膜外血腫(罕見但致命):若采用椎管內麻醉,術后出現下肢麻木、無力、大小便失禁,需立即告知醫生,通過MRI排查硬膜外血腫,確診后需緊急手術清除血腫,避免永久性神經損傷。
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肝腎功能減退(藥物代謝慢),麻醉風險較高。需注意:
- 術前嚴格控制基礎疾?。ㄈ缪牵?mmol/L);
- 麻醉藥物劑量減少20%-30%,避免藥物蓄積;
- 采用短效麻醉藥物(如七氟烷),減少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腰椎骨折手術的麻醉安全,是“醫生評估”與“患者配合”的共同結果。總結核心原則如下:
1. 如實告知病史:隱瞞基礎疾?。ㄈ缒系K、哮喘)可能導致麻醉意外;
2. 嚴格遵醫囑準備:禁食禁水、停藥時間不可擅自更改;
3. 信任醫療團隊:麻醉中出現任何不適(如椎管內麻醉時的疼痛、麻木),及時告知醫生,切勿隨意移動;
4. 重視術后觀察:術后出現異常癥狀(如下肢無力、呼吸困難),立即呼叫醫護人員。
總之,腰椎骨折手術的麻醉并非“簡單的打一針”,而是涵蓋術前評估、術中調控、術后恢復的全流程管理。了解麻醉知識及注意事項,既能幫助患者減少焦慮,也能更好地配合醫療操作,最終實現“安全麻醉、順利手術、快速康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