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科學認知與應對指導 ??
最近,身邊不少人聊到體檢時發現腸道“有點問題”,或是聽說家中長輩遇到消化道不適。其實,結腸癌并不遙遠,很多時候它在早期只是悄悄出現一些輕微信號。要弄清楚這條“腸道守衛線”出了什么狀況,需要我們了解它的表現、風險因素以及如何科學應對。下面就一起來聊聊,什么是結腸癌,怎樣識別它的蛛絲馬跡,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實用的預防方法。
01 什么是結腸癌?
結腸癌指的是大腸(結腸和直腸)內出現了異常增生的細胞,這些細胞脫離原本的生長規則,逐漸變成惡性腫瘤。多見于中老年人,但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和很多慢性病一樣,結腸癌早期往往“隱身”,沒有明顯癥狀,容易被忽略。
能否盡早發現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全球數據顯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結直腸癌是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癥死亡原因。早期識別,并獲得專業建議,對健康大有幫助。
02 標志性癥狀有哪些?
-
排便習慣變化:比如最近幾周明顯感到便秘、腹瀉交替,或者大便變得細長,這些改變并不是偶爾兩三天,而是持續一段時間。
舉個例子: 有位70歲的先生,長期便秘變得更嚴重,還出現便血,經檢查發現診斷為結腸癌并轉移到胰腺(病例僅用一次)。 - 腹部不適:不明原因的脹氣、痛感或絞痛,和吃壞肚子不同,這種不適可能時好時壞,但會反復出現,持續時間較長。
- 便血:大便中夾雜著鮮紅或暗色的血,這并不一定每次都有,但只要發現類似情況,就值得關注并及時向醫生咨詢。
只有持續性、反復出現的這些癥狀,才是警醒結腸癌的重要信號。輕微的、偶爾出現的消化道不適,有時只是腸胃“鬧點小脾氣”。 ??
研究顯示,超過50%的結腸癌患者在出現這些癥狀時已經進入發展階段(Siegel et al.,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03 為什么會發生結腸癌?
說到原因,結腸癌并不是一天形成的“麻煩”。它和我們的基因、慢性疾病史、腸道環境以及飲食生活習慣都有關。
?? 遺傳因素: 如果家族里有結腸癌或類似的腸道癌癥,風險會明顯變高。部分基因突變會影響腸道細胞的分裂機制,讓異常細胞更容易滋生。
???♂? 慢性炎癥和腸道微環境改變: 比如長期慢性結腸炎、息肉反復甚至有大腸腺瘤者,腸道黏膜長期處于“戰斗狀態”,免疫細胞與異常細胞長期對抗,最終可能失守。
?? 飲食結構及年齡: 老年人罹患結腸癌概率大幅增加。相關研究顯示,超過70%的結腸癌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Arnold et al., 2024,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醫學界認為,久坐、肥胖,以及長期偏食高熱量、少纖維的飲食會打亂腸道的“生態平衡”,增加風險。
需要留心的是,單一因素并不導致癌癥發生,這些“推手”多數是在長期、復雜的影響下,才會讓腸道細胞出現不正常變化。
04 醫學檢查如何確認?
當腸道出現持續不適、便血或突發的排便習慣改變時,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做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是一根軟性“攝像管”,醫生可以直接觀察結腸內部,一旦發現異常會做活檢,采集一小塊組織送化驗。
- 結腸鏡檢查:判斷有無息肉、潰瘍或腫塊,并采集活檢。
- PET-CT及CT等影像學:進一步了解癌癥是否已擴展、評估腸道以外部位。
- 血液檢查:輔助評估全身狀況,但無法單獨診斷結腸癌。
臨床上建議,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者,按醫生推薦定期篩查。通常結腸鏡每5-10年查一次,糞便潛血(FOBT)則是更簡單的初篩方式。
檢查流程不會很復雜,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飲食限制,有問題及時和醫生溝通。 ??
參考文獻:Wolf, A.M.D., et al. (2018).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for average-risk adults: 2018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05 主要治療方法是什么?
治療結腸癌根據病情階段而定,一般包括手術切除、化學療法(化療)、放射治療(放療)、部分患者可用免疫和靶向藥物。
- 早期結腸癌:多采用手術切除病灶,比如右半結腸切除或直腸前切除術,術后再視情況補充化療。
- 中晚期/已轉移:需要聯合化療和放療,有時加用輔助免疫藥物。比如案例中的70歲患者,術后用卡培他濱(口服藥)和奧沙利鉑(靜脈藥)聯合,控制病情進展。
- 個體化方案:根據腫瘤特性、分型、是否基因突變以及患者健康狀況定制治療計劃。
多學科合作、定期評估和調整方案,是提升生存率的核心。定期復查包括血常規、影像評估,幫助醫生為患者“精準指導”。 ??
參考文獻:Van Cutsem, E., et al. (2023). Colorectal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9, 38.
06 日常哪些辦法能幫助預防?
-
多食用新鮮果蔬
——豐富膳食纖維、幫助腸道通暢。
建議:每天保證綠葉菜、水果搭配,適當粗糧,慢慢增加攝入。 -
規律生活和運動
——長期坐著容易腸道“變懶”。
建議:每周至少三次快步走或游泳,每次30分鐘左右。 -
良好作息、保持心理平衡
——作息紊亂和壓力大都會影響免疫力。
建議:每天固定時間睡覺,避免熬夜,遇到憂慮可找朋友聊聊。 -
定期體檢,及早篩查
——及時發現癌前病變。
建議:40歲后可每2-3年做一次腸道相關檢查,根據自身和家族風險調整頻率。
偶爾換換口味嘗點新蔬菜、嘗試不同的運動項目,其實也讓健康變得更有樂趣。把預防隱患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是對自己和家人的一份關心。 ??
文獻支持:Chan, A.T., et al. (2019). Diet, lifestyle,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Gastroenterology, 156, 317-334.
07 小結與行動建議
結腸癌雖然有各種誘因,但日常養護其實并不復雜??炊钪械男盘?,按需體檢,重視果蔬和運動,將健康管理落實到點滴里。每個人的腸道都需要關注,卻不必緊張。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也能幫家人把握好健康的主線。
有疑問時,可以咨詢專業的消化科醫生。了解自己的風險,主動篩查,并建立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防護方法。 ?????
英文文獻引用(APA格式)
-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from WHO Fact Sheet
- Chan, A.T., & Giovannucci, E.L. (2019). Diet, lifestyle,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Gastroenterology, 156, 317-334.
- Arnold, M., Sierra, M.S., Laversanne, M. et al. (2024).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73, 1120-1140.
- Van Cutsem, E., Cervantes, A., Adam, R., et al. (2023). Colorectal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9, 38.
- Wolf, A.M.D., et al. (2018).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for average-risk adults: 2018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