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黑色素瘤嗎?如何識別、診斷與管理?
01 黑色素瘤是什么?
生活中,很多人對皮膚上的小痣并不在意。其實,黑色素瘤就是這樣一種可能從皮膚痣轉變而來的皮膚惡性腫瘤。它源于黑色素細胞,這些細胞原本負責給皮膚、頭發和眼睛染色,但一旦發生異常,就能變成危害極大的“隱形殺手”。和普通皮膚病相比,黑色素瘤最大的特點是發展快、擴散快,尤其與紫外線過度曝曬密切相關,也有一定光療相關風險。即使亞洲人發病率不算非常高,但每年依然有不少新患者,因此別把它當成罕見病。
健康影響很直接——黑色素瘤一旦被忽略,病情很容易發展到不可逆的階段。根據研究數據,美國每年有數萬例新發病例,若早期能被發現,治療效果顯著提升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Melanoma Skin Cancer, 2023)。但隨著腫瘤進展,無論手指、腳趾還是腳底的黑色素瘤,都可能發生淋巴甚至遠處轉移,從而嚴重影響生命安全。所以,了解黑色素瘤不僅關乎皮膚美觀,更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環。
簡單來說,黑色素瘤是皮膚惡性腫瘤里最值得重視的一類,它的危險度遠高于普通皮膚病。
02 如何發現黑色素瘤的警示信號?
- 形狀異常:普通痣多為圓形、對稱,但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現是痣的邊界不清、形狀變得不規則,像墨汁滲開一樣。
- 顏色變化:如果發現某個痣顏色變深、變淺或者出現多種色彩,要小心。這種變化通常不會有痛感,但短期內新變化應及時留意。
- 直徑擴大:痣的直徑如果超過5毫米,或者原本穩定的痣近期長得很快,都建議及早就醫。
- 出血、破潰:痣突然出血或有潰瘍,是最重要的警示信號之一,屬于明顯的病變。比如有位65歲的女性患者,左腳大腳趾的黑色斑塊出現破潰并流血,最終被確診為黑色素瘤,需通過切除及免疫治療控制病情。
- 麻木或疼痛:持續的局部疼痛或麻木感,也是肢端黑色素瘤的典型表現。早期可能只偶爾不適,病情明顯時則持續加重。
這類癥狀和體征,都是黑色素瘤變壞時發出的警報。發現異常,不要猶豫,帶著這些“信號”去掛皮膚腫瘤???。
03 黑色素瘤為什么會發生?
究其原因,其實黑色素瘤的發生機制很復雜,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 過度紫外線照射:長期在陽光下暴露,特別是沒有防護的人群,更容易黑色素細胞異常增生。這一點在歐美人群更為明顯。但亞洲人也不可掉以輕心,戶外工作及旅游都可能增加危險。
- 遺傳與家族敏感性:雖說中國以散發病例為主(Guo J., N Engl J Med, 2020),但部分基因型家庭成員間易患病風險會更高,例如有家族史的人群。
-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異常細胞失控,比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器官移植患者、老年群體風險上升。醫學研究指出,免疫抑制和黑色素瘤發生率高度相關(Sheth V.A.,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8)。
年齡越大,風險也會增加。有數據顯示,超過60歲的人群,皮膚腫瘤發病率顯著提高。因此,并不是只有年輕人需要防曬,中老年群體也要關注皮膚健康。
以上風險因素是黑色素瘤的主因。防范措施請見下文,這里只講為什么會得病。
04 黑色素瘤的診斷流程都有哪些?
診斷黑色素瘤,醫學上有一套嚴格流程。首先由專科醫生進行肉眼皮膚檢查,特別關注形狀、邊緣、顏色等異常痣。然后用皮膚鏡進一步觀察頑固病變,有疑問時會做病理活檢,將部分組織送檢,是確診的“金標準”。有時還要結合血液腫瘤相關指標(如乳酸脫氫酶等)。
- 皮膚鏡檢查:非侵入式工具,放大觀察痣表面細節。
- 活檢:用局部麻醉取少量可疑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確定是黑色素瘤還是其他皮膚病。
- 分期評估:比如針對肢端黑色素瘤,還需配合淋巴結活檢、影像學檢查(B超、CT等),判斷腫瘤是否已擴散。
比如開頭提到那位65歲患者,經過單克隆抗體檢測和病理活檢,診斷為肢端黑色素瘤,后續做了手術和免疫治療。她經歷的流程是比較規范且值得借鑒的。
診斷流程別自己猜。皮膚異常、有變化,專業檢查很必要。
05 黑色素瘤都怎么治療?
治療黑色素瘤,主要有以下三大方法:
- 手術切除:早期病變基本都需要手術,徹底根除腫瘤組織。手術范圍會根據病變深度和分期調整,部分肢端黑色素瘤甚至要截斷指(腳)趾。
- 免疫治療:近年來黑色素瘤免疫療法突飛猛進。例如PD-1抑制劑,能幫助免疫系統清除異常細胞,顯著延長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期。
- 放療和其他綜合治療:中晚期或特殊類型還可能用到放射治療、靶向藥物等。具體方案由醫生結合個人情況定制。
藥物選擇和治療路徑日益多樣。近十年來,全球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不斷革新。研究顯示,PD-1抑制劑治療可讓部分晚期患者生存期由半年左右提升至數年甚至五年以上 (Robert C., N Engl J Med, 2015)。
治療方案的選擇要由專科醫生評估,不建議自行查資料決定方案。
06 日常皮膚健康管理,怎么做最靠譜?
- 定期自檢皮膚:每月用鏡子全面檢查身體皮膚,關注新生痣和既有痣變化,尤其是手掌、足底、甲下等部位。家人可以相互幫忙發現背部等難以觀察區域。
- 減少強烈陽光暴曬:平時戶外活動,建議上午十點前或下午四點后,紫外線最弱時段;外出可選帽子、遮陽傘、長袖襯衫。
- 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霜:參考市面高倍SPF值(防曬指數),干性皮膚優先用保濕型防曬乳,戶外運動可選防水型。均勻覆蓋易暴露部位是關鍵。
-
皮膚營養管理:????可以適當攝入富含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的食物,比如西紅柿(幫助皮膚抗氧化)、雞蛋(提升免疫力)。
示例公式:西紅柿 + 幫助皮膚抵抗紫外線 + 建議每日1-2個 - 發現可疑癥狀及時就醫:如果短期內痣增大、變色、出血或者有持續性疼痛、麻木,建議盡快前往皮膚腫瘤專科就診,避免拖延。選擇綜合醫院皮膚科或腫瘤中心,便于獲得全面診斷和多學科評估。
日常管理不難——按月自檢、科學防曬、合理飲食,定期關注皮膚變化,就是靠譜的健康習慣。
預防部分這里只說做什么有益,不再重復風險話題。
07 自然結語
日常生活里,皮膚健康其實很容易被忽略。不管是工作忙、覺得小問題不重要,還是對癌癥有恐懼心理,很多時候,忽視了早期變化可能帶來的大麻煩。說起來,黑色素瘤并不可怕,關鍵在于識別早期變化、規范檢查和治療,再加上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前文提到的病例,早發現、及時治療,讓患者有機會獲得更多生活質量。所以,保持皮膚清潔、科學防曬、關注身體發出的信號,這些小習慣都值得我們堅持。
如果你對皮膚異常有疑問,不妨約一次皮膚科門診,與專業醫生面對面聊聊,比自己焦慮更靠譜。愿每個人都能收獲健康皮膚,安心生活。
參考文獻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Melanoma Skin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cancer.org
- Guo J., Cancer Treatment in China: Focus on Melanoma. New Engl J Med, 2020; 382: 1513-1514.
- Robert C., et al. "Pembrolizumab versus Ipilimumab in Advanced Mela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2(26): 2521-2532.
- Sheth V.A., et al. "Immunosuppression and Risk of Melanoma." Cancer Causes & Control, 2018; 29(5): 47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