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胃癌:癥狀、致病機制及治療選擇全解!
01 胃癌是什么?
說起胃癌,很多人可能覺得離自己很遠。但實際上,無論是在早餐店里偶爾吃油條豆漿,還是家里飯桌上慢慢品嘗臘肉,總有一些生活習慣可能與這個“隱形的客人”有關。簡單來講,胃癌是一種發生在胃壁細胞的惡性腫瘤。??這些異常細胞像房間里突然失控的雜草,會阻礙正常胃功能,還能侵犯周圍組織。
胃癌在全球范圍內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據2022年《Lancet Oncology》報道,全球每年新發胃癌病例超過一百萬例(Sung et al., 2021),尤其在亞洲一些地區更為高發。通常發病年齡較大,但也并非完全局限于老年人。不管年齡大小,認識這種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都是重要的健康選擇。
02 胃癌的癥狀有哪些?
胃癌的癥狀,很難在早期被發現。有點像冰箱里壞掉的牛奶,剛開始只是隱約有點不對勁,卻不影響正常使用。最初,很多人只是偶爾感到胃部輕微不適,比如飯后脹脹的、偶爾有點惡心。但隨著腫瘤逐漸“長大”,癥狀就會變得明顯而持續—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成為常見警示信號。???
- ?? 腹部隱痛:剛開始只是偶發,后來變成持續性。
- ?? 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飯菜“看著沒胃口”,偶爾就餐后不適。
- ?? 乏力、貧血表現:臉色蒼白、簡單活動也容易氣喘。
- ?? 體重下降:短時間內明顯瘦了幾斤。
實際病例啟示: 有位71歲的男患者,初期只是常常感到乏力,血常規發現貧血(血紅蛋白:78g/L),服用補血藥物效果不明顯。到后來腹部疼痛加重,甚至出現全身水腫和氣喘。這個真實故事提醒每個人—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如果發現胃口差、飯后總是不舒服,甚至莫名消瘦或貧血,千萬不要拖延,及時去醫院檢查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03 為什么會得胃癌?致病機制全解析
其實,導致胃癌的原因不止一種。生活習慣、遺傳、細菌感染等,像是在身體里堆積起的“隱患”。我們逐條來說:
- ?? 幽門螺桿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這是胃癌的主要外因之一。這種細菌在中國成人群體中感染率接近50%(Li et al., 2017),長期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胃黏膜損傷,為異常細胞發展提供“溫床”。
- ?? 遺傳易感性:有家族胃癌史的人群發病風險較高。部分基因(如CDH1突變)會影響細胞修復能力,使胃部更易發生病變(Guilford et al., 1998)。
- ??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增長,細胞修復能力下降,胃壁更容易被病變細胞“侵占”。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70歲以上人群胃癌發病率是50歲群體的近2倍。
- ?? 飲食與生活習慣:重油重鹽、高溫油炸、長期腌制食品攝入,會刺激胃黏膜,增加致癌風險。吸煙、飲酒也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 ? 慢性疾病與環境因素: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公害環境暴露等情況下,胃粘膜長期受損,修復能力降低,容易發生癌變。
這些危險因素,不是每個人都會碰上。但一旦堆積,就像一座“堰塞湖”隨時可能潰壩。因此,年齡漸長、胃部有慢性不適、家族有相關病史或有上述生活習慣的人,都應格外小心。
引用:
Li, J., Perez-Perez, G.I., Pan, Z., et al. (2017).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rate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8(43), 79128-79141.
Guilford, P., Hopkins, J., Harraway, J., et al. (1998). E-cadherin germline mutations in familial gastric cancer. Nature, 392(6674), 402-405.
04 如何科學診斷胃癌?
說起來,胃癌的診斷流程其實不復雜但很重要。一般從非侵入性的“初篩”到專業的“確診”,主要包括三步:
- ?? 內鏡檢查:胃鏡(電子胃鏡)能直接看到胃內的異常結構。醫生會在檢查時取一點病變組織活檢,進行進一步分析。
- ?? 組織病理學:通過顯微鏡分析活檢樣本,確認是否存在異常細胞、癌組織類型。
- ??? 影像學檢查:CT、MRI等可以了解腫瘤大小、具體位置,有無擴散或轉移(比如肝臟、淋巴結)。
- ?? 輔助檢查:血常規、腫瘤標志物(如CA72-4、CEA等)有助于判斷身體狀況與治療效果。
如果已經出現持續性腹痛、消瘦、乏力、貧血等癥狀,建議到正規醫院消化內科或腫瘤科,選擇有胃鏡檢查資質和經驗的醫療機構。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安排合適的檢查方案,不需要一上來就擔心“所有項目都要做”,遵循專業建議為主。
引用:
Smyth, E.C., Nilsson, M., Grabsch, H.I., van Grieken, N.C.,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396(10251), 635-648.
05 胃癌有哪些治療選擇?
得了胃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只能手術?”其實,治療不僅僅只有一種方案。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年齡和身體狀況,推薦多種組合策略:
- ?? 手術治療:早期胃癌可以通過外科切除達成根治。腫瘤較大或已經轉移的情況,手術有時僅作為減輕癥狀的手段。
- ?? 化療:如果腫瘤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比如肝臟、淋巴結),化療可以幫助控制病情、延緩發展。
- ?? 放療:主要用于不能手術的晚期患者,或者術后鞏固治療。與化療配合降低復發幾率。
- ?? 靶向治療:針對部分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針對性藥物干預。例如Trastuzumab用于HER2陽性的胃癌患者。
- ?? 綜合支持治療:包括營養支持、心理疏導、疼痛管理等,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質量,減輕不適。
治療方案講求個體化,不是“千人一方”。比如那位71歲男性患者,因出現多發轉移,醫生會根據病理類型和身體狀況,制定綜合治療方案。這個過程需要與主治醫生充分溝通,理解治療路徑、預后情況,安心配合后續安排。
引用:
Smyth, E.C., Nilsson, M., Grabsch, H.I., van Grieken, N.C.,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396(10251), 635-648.
06 胃癌如何日常預防和管理?
預防的思路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胃變得“有修復力”。做到這一點,關鍵是通過飲食、作息、身體檢查,讓胃部細胞更健康更有“抵抗力”。下面這些操作,平時稍加注意,對我們的胃就是一種溫和保護。
- ?? 新鮮蔬菜水果+ 抗氧化保護 + 日常建議:每天保持不同種類的蔬果攝入,既能補充膳食纖維,也有利于胃黏膜修復。
- ?? 海產品+ 提供優質蛋白 + 三餐建議:適量攝入魚類、蝦、貝殼等海產品,有助于促進腸胃蠕動,修復術后組織。
- ?? 低脂奶制品+ 增強修復力 + 建議早餐加餐:低脂牛奶、酸奶等可以補充維生素D,有助于增強胃黏膜免疫力。
- ?? 規律作息、適度鍛煉+ 調節免疫力 + 建議:每天保持一定運動量,比如快步走、深呼吸,幫助全身循環。
- ?? 定期檢查+ 早期干預 + 年齡建議:4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做一次胃部檢查;有家族史或長期慢性胃病者可酌情縮短間隔。
如果出現上述明顯癥狀(不適、消瘦、貧血等),不要自行用藥拖延,建議盡快去消化內科或腫瘤科問診。醫院選擇正規、經驗豐富的醫療機構,能讓診斷與治療更安全可靠。平時和家人朋友多交流健康信息,這也是最實用的自我保護。
引用:
van der Knaap, L.W., et al. (2019).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9(5), 1204-1214.
最后要說的
胃癌確實是一個不能掉以輕心的大問題。但掌握基本知識,注意早期信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定期檢查—這些實際行動比任何焦慮都更有效。醫學的進步已經讓很多胃癌患者獲得了更好的治療機會,也讓我們每個人多了安心生活的底氣。遇到不明原因的持續胃部不適,記得及時求助專業醫生,就像給家里的“健康管道”多加一層保護。??
- 疑似癥狀及時就醫,拖延只會錯過最佳機會
- 規律飲食和作息,遠離胃部負擔
- 家人朋友間多分享健康知識,有疑問請醫師解答
希望這篇指南,能幫大家守護胃部健康,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