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狀細胞癌的健康指南:揭示真相與應對策略
01 什么是鱗狀細胞癌?
有時候,皮膚上冒出的“小硬疙瘩”,或者口腔里的不規則潰瘍,可能讓人心里打鼓。鱗狀細胞癌,說起來就是長在皮膚、口腔或其他器官表面的異常細胞。多數人可能覺得這是一種少見疾病,實際上它在皮膚癌中排第二,僅次于基底細胞癌①。不論年紀大小,只要有鱗狀細胞的地方,就有可能悄悄出現“異樣”。
這種癌癥的細胞像“失控的小衛士”一樣,不再正常更新脫落,而是自顧自生長,一旦形成腫塊,就可能侵犯周圍健康的組織。雖然不少鱗狀細胞癌可以早期治愈,但拖延治療可能會帶來更復雜的健康問題,甚至影響器官功能。
??02 早期信號和明顯癥狀怎么區分?
不少人初見鱗狀細胞癌的早期表現,感覺像是平常的皮膚問題:
- 偶爾變硬、脫皮,但并不疼痛
- 口腔、咽喉出現輕微雜感,但不妨礙進食
- 有點兒干燥,或者局部略有色變
這些輕度變化讓很多人容易忽視。到了明顯階段:
- 持續性的潰瘍,甚至反復出血
- 局部皮膚或粘膜變厚,形成硬結或凸起腫塊
- 口腔活動受限,吞咽困難
案例:一位65歲男士,口腔腭部出現異常腫物,剛開始只是輕微活動受限,后來逐步加重,最終發現為鱗狀細胞癌。從中可以看出,早期信號不容易察覺,但病情一旦進展,癥狀就會更加明顯。
??
03 導致鱗狀細胞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其實,鱗狀細胞癌的出現和生活習慣有直接關系。
常見機制包括:
- 長期紫外線照射:戶外工作者、喜歡曬太陽的人更容易出現皮膚鱗狀細胞癌,因為紫外線會損傷細胞,讓它們“變異”。
- 慢性炎癥刺激:如果某個部位經常發炎,比如口腔黏膜反復被刺激,異常細胞容易“趁機成長”。
- 吸煙及酒精:煙草和酒精會改變口腔、食道的微環境,使鱗狀細胞變得不穩定。
- 病毒感染:像HPV(人乳頭瘤病毒),在一些特定部位(比如女性宮頸或男性口咽)也與鱗狀細胞癌相關。
- 遺傳因素與年齡:年紀大了、家里有癌癥病史的人,細胞修復能力下降,更易發生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皮膚鱗狀細胞癌每年全球診斷超過18,000例,且發病率在過去30年中上升了約200%②。這說明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04 如何識別和診斷鱗狀細胞癌?
等到癥狀明顯再就醫,已經算晚了點。最好的辦法是發現異常就主動檢查。
- 首先,醫生會詢問你的病情變化,比如腫塊持續多久,有沒有流血或潰瘍。
- 接著,針對疑似部位進行外觀檢查,看清楚斑塊、腫物的顏色、硬度和形態。
- 如果懷疑鱗狀細胞癌,就要做活檢,把異常組織取出來化驗。
- 部分病例還需要輔助影像檢查,例如CT、MRI,用來判斷腫瘤范圍和是否影響到深層組織。
- 最后結合病理報告,由??漆t生給出診斷。
比如上文那個案例,他就是通過病理活檢和影像學檢查,最終確診并安排了手術。
??05 治療鱗狀細胞癌有哪些方法?
一旦明確診斷,治療方向會根據病情分期和身體狀況來定。常見方案有:
- 手術:早期腫瘤一般采用直接切除,可以最大程度清除異常細胞。比如腭部鱗狀細胞癌患者就采用了擴大切除術。
- 放療和化療:如果腫瘤位置特殊或體積較大,手術后往往需要輔助放療、化療。復發病例或者有淋巴結轉移需要更系統的化療方案。
- 靶向與免疫治療:最近幾年,針對鱗狀細胞癌的新型藥物越來越多,例如PD-1抑制劑幫助身體自身免疫系統“識別”并清除異常細胞,為難治性病例提供了更多希望③。
- 圍手術期管理:補液、電解質調節、營養支持還有抗感染都有助于減少并發癥。
不過,個體化治療很關鍵,具體方案還是得聽??漆t生意見。
??06 預防鱗狀細胞癌的方法有哪些?
關鍵還是“藏在細節里”的好習慣。飲食、作息、防護措施都很重要:
-
多吃新鮮蔬果:如西蘭花、菠菜、胡蘿卜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可以幫助細胞抵御異常變化。
[西蘭花]+[含維生素C、E等營養]+[每周3-4次搭配主食] - 潔凈口腔:保持牙齒和口腔衛生,減少慢性刺激,降低黏膜癌變風險。
- 規律睡眠和適度鍛煉:讓免疫系統始終維持“警惕”,不容易被異常細胞侵襲。
- 注意防曬:夏季外出記得使用防曬霜,穿長袖衫和帽子,避免紫外線暴露,尤其是皮膚較白的人群。
- 定期體檢:建議40歲以后每兩年做一次口腔及皮膚檢查,有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可酌情增加頻率。
小提示:
如果發現任何不正常的斑塊、硬結或潰瘍,超過兩周未愈,建議直接掛皮膚科或口腔科門診。選擇有經驗的??漆t院,能更快速準確地做出判斷。
??
07 日常管理與后續隨訪怎么安排?
已經診斷、治療過鱗狀細胞癌的患者,后續管理也同樣重要:
- 術后注重口腔護理,定期清潔,預防感染。
- 關注吞咽功能,如果有進食困難及時反饋給醫生。
- 每3-6個月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變化。
- 保持平和心態,避免過度焦慮,適度運動有助于恢復。
- 營養均衡,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幫助修復組織。
這個部分,很多人會問多久復查一次?其實主要還是根據醫生的隨訪建議,一般頭兩年要密切觀察,之后可根據風險逐步調整。
??參考文獻
- Alam, M., & Ratner, D. (2001). Cutaneous squamous-cell 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13), 975-983. [鏈接]
- Karia, P. S., Han, J., & Schmults, C. D. (2013).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timated incidence,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preven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68(6), 957-966. [鏈接]
- Ferris, R. L., Blumenschein, G., Fayette, J., et al. (2016). Nivolumab for recurrent squamous-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19), 1856-1867.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