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乳腺癌:識別癥狀與應對
?? 01 乳腺癌是什么?
有些人只是在洗澡時無意摸到乳房的一個小硬塊,毫無其他感覺。也許你身邊的媽媽、姐妹,小時候也被醫生叮囑過要注意乳房變化。其實,乳腺癌在女性群體里并不少見——全球每年有兩百多萬女性被診斷。
說乳腺癌是“不速之客”也許不夸張。它源自乳腺內部分細胞變得異常,慢慢形成腫塊,影響身體各個部位。很多人初期幾乎沒有感覺,正因為早期變化非常微妙,所以能不能早發現,對未來生活影響巨大。
?? 02 警惕這些明顯信號
-
1. 乳腺腫塊逐漸明顯
有人覺得乳房有硬塊,而且持續多日不消失。比如家里一位60歲的女性,自己摸出左乳有個小包,她沒在意,以為是普通乳腺增生。等了7個月才去做檢查,醫生通過活檢才確診為乳腺癌,幸好及時治療。目前,她正在接受化療和免疫治療,情況較為穩定。
-
2. 乳頭出現分泌物
如果乳頭突然分泌不明液體,尤其是帶血的,別當成“小毛病”,有必要就醫排查一下。
-
3. 乳腺皮膚變化
皮膚表面出現凹陷、局部發紅變厚,像橘皮一樣的紋理,或是在乳頭周圍有潰瘍,這些變化都別忽視。
有一些時候早期癥狀很輕微,比如偶爾有輕微刺痛或者局部腫脹,通常不被注意。直到病情進展,癥狀變得持續,才會被警覺。提示大家,無論是發現新腫塊、乳頭分泌物還是乳房外觀變化,都值得盡早咨詢醫生。
?? 03 為什么會得乳腺癌?
其實,乳腺癌的出現不像感冒那樣有直接誘因,而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主要影響包括:
-
1. 年齡
年齡增長后,細胞修復能力下降。有數據顯示,絕大多數乳腺癌出現在40歲以后(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
2. 激素影響
長期雌激素暴露,比如月經初潮早、停經晚,或未生育過,都可能提高患病概率。
-
3. 家族因素和遺傳
如果直系親屬有乳腺癌病史,風險會增加。據研究,帶有BRCA1/2基因突變的女性風險尤其高(Easton et al.,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5)。
-
4. 生活方式
肥胖、缺乏運動、長期飲酒和激素替代治療都會推高風險(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Lancet, 2002)。
從這些風險因素來看,很多女性其實沒有任何家族史,也會患病。醫學界統計,大約一半乳腺癌患者,除了性別和年齡,沒有其他明顯危險因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這說明,乳腺癌并不是只有遺傳“才會得”的病,不具備這些危險因素也要留意健康檢查。
?? 04 乳腺檢查都有哪些?
做乳腺檢查其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復雜,絕大部分項目都是在門診就可以完成。主要包括:
-
1. 乳腺X線(乳腺攝影)
用于發現微小鈣化點和早期腫塊,適合40歲以上女性定期體檢。
-
2. 乳腺超聲
對年輕人或乳腺致密者特別重要,能夠看清楚內部結構。
-
3. 穿刺活檢
如果影像檢查發現異常,通過穿刺取一點組織,判斷是否為癌癥。
例如,之前那位60歲女性,醫生正是用活檢才確認是三陰性乳腺癌,并選擇了合適的治療方案。 -
4. 血液和分子標志檢測
用于判斷腫瘤類型和治療方向。像ER、PR、HER2等生物標志有助于后續治療分型決策。
檢查不一定意味著“就有大問題”。出現異常不代表一定是癌癥,可良性腫塊也不少。遇到可疑問題時,找專業醫院做相應檢查,能夠更放心地了解自己的情況,也便于早做打算。
?? 05 如何選擇乳腺癌的治療方式?
-
1. 手術
常見方法有乳房腫瘤切除和乳房全部切除。有時醫生會同時切除部分腋下淋巴結。
-
2. 化療
適合三陰性類型或者腫瘤較大、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用于縮小腫瘤和清理微小擴散(Chia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2)。
-
3. 放療
手術后靠放療幫助控制局部復發,提高治愈率,尤其腫瘤位于靠近胸壁或腋下淋巴結受累較明顯者更常用。
-
4. 靶向與激素治療
如果腫瘤帶有特定靶點,如HER2陽性,可以用靶向藥物;激素受體陽性患者則可以通過抗激素藥物長期預防復發。
-
5. 個性化方案
治療選擇是醫生針對患者病情定制,有時多種方法聯合。比如:那位60歲女性,因為是三陰性乳腺癌,就選用了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并在用藥期間針對肝功能異常同時使用了護肝藥物。
乳腺癌并不是“一種方案治所有人”。現在醫學更重視分型和個體差異,每個人都可以和醫生溝通,制定更貼合自身實際的計劃。
?? 06 日常怎么管好乳腺健康?
日常管理其實很“家?!保臀覀兙S持健康生活沒本質區別,但有幾個特別針對乳腺健康的實用建議:
-
1. 早餐多吃新鮮蔬果
蔬菜、水果富含植化素與抗氧化物質,有助降低乳腺癌復發風險(Aune et al., BMJ, 2012)。建議:每日攝入500g左右,多樣搭配。
-
2. 每周2-3次深色魚類
鮭魚、鯖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有益抑制體內慢性炎癥。建議:一周吃2-3次,每次100g合適。
-
3. 均衡膳食,適度運動
均衡飲食、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利于維持體重穩定,降低慢性疾病風險(Schmid & Leitzmann,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
4. 注意情緒調節
長期壓力不利于康復。平時可以多和朋友交流、參加興趣活動,短暫放松身心,對慢病管理大有好處。
-
5. 按醫囑定期復查
無論是否接受過治療,只要發現有乳腺問題,后續都要按時復查。有些人治療后數年內仍需定期隨訪。
-
6. 及時就醫
出現乳腺腫塊、乳頭分泌物、皮膚變化等情況,建議盡快選擇有腫瘤專科的正規醫院檢查。
這些小改變或許不起眼,但日積月累,對乳腺健康有很大意義。其實保持良好習慣,不僅對乳腺癌患者有幫助,對所有女性都是健康投資。
?? 07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Easton, D. F., et al. (2015). Gene-panel sequencing and the prediction of breast-cancer risk. Nature Reviews Cancer, 15(5), 275-287.
-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Alcohol, tobacco and breast cancer—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53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Lancet, 360(9327), 187-195.
- Chia, S. K., et al. (2012). The impact of new chemotherapeutic and hormonal agents on survival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23(4), 1041-1047.
- Aune, D., Chan, D. S., et al. (2012). Fruits, vegetabl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344, e1405.
- Schmid, D., & Leitzmann, M. F. (2014).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s predictor of cancer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9(8), 561-575.